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如何成才

发布日期:2005-06-18     文章来源:    点击:

(一)用系统统论观点看成才的基本规律

    青年的成才涉及本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本人所受到的教育与培养等等,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大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成才的基本规律,对青年制定成才规划有好处。系统论的正式提出,以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冯·贝塔朗菲1945年发表了《理论生物学》和《现代发展理论》为标志。贝塔朗菲认为,一切生物都是一个有机的由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即一个系统;生物机体是存在于有限时空范围的具有复杂结构的自然整体,系统的性质与功能取决于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交换以取得生命活力,得到不断地成长、发展直至消亡。这一特体现了系统的动态性。另外系统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即一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可能又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的某一层次(即子系统)。利用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决策等概念,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方法论,把它用到青年人的成才规划中,对建立青年人正确的思想方法,实现成才的目标,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一个人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生理子系统由头、躯干、四肢、中枢神经、心、肺、胃、肠、肾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部分出了毛病,都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带来问题。

(2)精神、心理子系统由个性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及个性心理特性(如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某个部分出了毛病,也会给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问题。

(3)生理子系统与精神、心理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子系统出了毛病,可能影响另一个子系统的正常活动。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心因性呼吸困难、消化性溃疡、更年期综合症、原发性青光眼、恶性肿瘤等疾病,虽然致病的原因很多,但临床诊断的大量实例证明,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刺激而致病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4)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环境属于不可控因素。只有系统内部若干因素(人的生理、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才是可以改变的。环境与人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如吃饭、穿衣)的和信息(如学习知识)的交换,通过这种交换,不断改善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以求适应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成人阶段,这种适应与发展正是一个人一系列努力的结果。

(5)人的“系统功能”应是实现人生理想、推动社会进步,即达到成才的目的。成才目标可分解成若干子目标,如“学习培养目标”、“职业工作目标”等,把它作为系统的“输入”;把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职业工作成就”等作为系统的“输出”。一个良好的系统(高素质的人才)能有效地、满意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反馈”加以调节,即将“输出”(实际结果)与“输入”(预定目标)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并采取相应措施,修改、改善系统(如提高人的素质等);如果仍达不到预定目标,则只能修改目标了。

下面介绍的关于成才规律的几个主要观点,都是以此作为依据的。

(二)关于成才规律的三个基本观点

不少“成功学”著作都试图归纳出成才应遵循的规律、原则,但仔细看看周围世界,按“成功学”的指引,取得成功的人士又有多少!从系统论出发,归纳出研究成才规律的三个基本观点:

(1)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动态的观点)

(2)科学决策的观点(可行性,优化的观点)

(3)效益的观点(减少风险,用较少代价取得较大效果的观点)。

以下对上述三个基本观点进行分析与讨论。

(三)影响人们才能形成的先天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青年成才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必须有才能(或才干)——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本领,同时还必须具备好的人品——愿对社会、家庭、个人负起责任,能融入社会,有利于社会进步.而每一个内容下面,又可分若干子项目(因素)。下面列出影响人们才能形成的若干主要因素并进行分析。我们把人们才能形成的因素归纳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在它们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子项,由此组成一个分层次的大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为条件的,同时,其中若干因素也是可以改变的,即随着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信息交换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应当如何看待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在人们影响人们才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才能形成中的作用。

例如,有的孩子成绩较差,他的父母(或老师)常常说出这样的话:

“你这个笨蛋,不可救药!”“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从情绪来看,孩子的父母(或老师)是强调“你生来就不行,没有办法教育了”。

其实有很多成功的名人(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在幼年时也遭受过类似的责骂。产生这种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实际上主要来源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另外一种观点过分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例如不少“成功学”著作宣扬,只要照书中的办法做,“人人可以成功”;有不少学生的家长,迷信某些名校能让任何一个“差生”转变为“优生”等,实际上是“环境决定说”的一种反应。

1.先天遗传因素对人的才能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先天素质指通过父母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人的个性特征。它对成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论在学者的研究中或者社会人士的议论中,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

(1)一种称为“遗传决定论”的极端看法强调遗传在成才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观点始见于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高尔顿(S F Galton)所著《遗传的天才》一书,通过对大量名人(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画家、音乐家..)家庭谱系和普通平民谱系的调查,发现前者的后代成为名人的概率高得多。他还对比调查了许多养育在相同环境中的同卵双生子(遗传基因相同)和养育在相同环境中的异卵双生子(遗传基因有差别),发现前者继续相似、后者继续不相似的事实,从而用统计数字证明“天才是遗传的”。后来很多心理学家继续进行了大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上海和北京的心理学者曾经分别对201对呵0对双生子进行了比较研究,都充分肯定遗传在一个人才能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近代对遗传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有关于基因如何影响人的素质的报导。例如1999年美国《发现》月刊1月号刊登的《1998年的基因科学》,报导了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如果7号染色体上被称为SPCHI的基因发生变异,这个人在学习语法和语言时将会遇到巨大困难;X染色体上一种被称为PAK3的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学习和行为障碍的重要原因。经过6年多的研究,1997年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确定了第6条染色体上的IGF2R基因与人类智力和天资有关。

(2)从人们的普遍经验来看,承认天才、承认先天素质在人的成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首先反映在对文艺、体育等人才的选拔上。例如对40个国家440名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的统计表明,他们从事音乐的平均年龄只有13.5岁,成名年龄是23.2岁(《人才》1982.10)。青年们喜爱的作家三毛,很小时就表现出在文学方面的才能。读小学五年级时,她在两小时内帮班上的同学赶写出15篇作文。她写的小说《苦儿流浪记》大受老师赞扬。

(3)可能大家都不会同意“只要经过良好的训练和艰苦的努力,人人都能当世界冠军”的观点。很明显,如果一个人缺乏优良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不是那块从事某项体育项目的“材料”,任何努力都将无济于事。因此体育教练必须选好苗子。

2.后天环境对才能形成的影响。后天环境包括三方面: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与培训,社会生活文化环境(包括社会文明道德状况、民风与民俗、书报影视等)。

(1)后天环境对一个人才能的形成与将来的成才起什么样的作用,在心理学领域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环境决定说”是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提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创始人瓦特生。他说:“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孩,放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我可以担保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成任何一种专门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或者也可以训练成一个乞丐或窃贼。”他们强调后天环境对成才的决定性作用,完全反对遗传因素的影响。支持这一理论的有著名的“养子研究”试验。有人将100个6个月的儿童转养到养父母家中,追踪观察他们的智力发展,并对他们的智力进行测定。亲生父母的智商、受教育程度、职业水平和社会经济情况都低于收养父母的条件。测定智力的结果表明,养子的智商平均高于生母约20个百分点。这就说明,后天环境对儿童智力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2)很多研究都证明家庭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儿童的“可能能力递减原则”。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威特的父亲懂得这个道理,有意识地对儿子进行早期教育。他认为生下来有100度可能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到80,到10岁就会减到60,到15岁就只剩下40了。他认为,为了杜绝这种递减,必须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能力的机会,要尽早教孩子语言。狼孩的故事也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1920年在印度发现狼孩卡玛拉,她从小就脱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呆了8年,深深打上了狼性的烙印。尽管她回到人间比较早,经过努力训练后,17岁时其智力也只达到3-4岁儿童的水平。

(3)德国哲学家坎特曾经说过:“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学校教育与培训对青年成才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接受学校教育。学校主要是通过传授知识、技能来影响并发展学生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任何一个人若要适应这个时代,胜任自己的工作,没有学校的系统培训是无法想象的。在这里不必论证学校教育与培训的必要性,值得思考的是: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及就业意向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如何估计学校教育与培训对将来成才的作用;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培养条件,更快地接近预期的成才目标。需要指出,不同职业活动的特点,对学校教育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文学、艺术工作者,他们的职业活动较多地是用一定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往往采取直觉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或发挥自身生理、心理的先天特点,因此对学校系统知识的学习相对依赖较小。例如世界著名画家梵高、齐白石都只有小学学历。

另一方面,从事科学、工程、技不、管理等类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该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参加学校教育与系统培训必不可少。我国已作出明确规定,未通过相应的职业培训,任何人员均不允许就业。学校教育既为今后从事职业工作打下基础,也为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提供自学的基础。一个人有了好的素质和业务基础,今后不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好办。

(4)社会生活与文化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社会文明风气、传统精神与习俗、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等,它们对人的能力形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音乐之国奥地利,人们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平均欣赏水平以及人们音乐潜能被发掘的机会,一定远远超过中国。曾有不少心理学学者研究过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机会、父母职业类型等因素对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调查统计表明,“较高的智力水平往往在较高的经济水平而不是在较低水平的家庭里发现”。很明显,经济文化水平高的社会与家庭,能够提供较好的培养条件,有助于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另一方面,只要注意观察,也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某些孩子的先天素质特别优异,即使外部环境不好,经过一番奋斗也可以脱颖而出。应当说考上大学的边远山村子弟属于这种情况。此外,工人子弟、农民子弟、知识分子子弟虽然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文化、观念、知识、经验等存在差异,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手段(电视、广播、报纸、书刊..)日益深入到各个角落,城乡的界线也随着经济发展变得模糊,上述差别正在不断减小。

3.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对人的才能形成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1)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必须承认先天遗传素质对人的才能形成和将来成才所起的重要作用

2)必须承认后天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生活与文化环境)对人的才能形成和将来成才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3)必须否定“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片面观点。

(2)按照系统的观点,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关系。即使有较好的先天遗传素质,如要成才还必须接受一定的外部环境的培养。如果父母不能为子女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或者学生自己不用功学习,显然都难以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虽有较好的环境条件,如果采取不正确的方法,也不利于一个人的成才。例如有不少父母不顾子女的个性、兴趣和承受能力,要他们参加钢琴班、体操班及各种补习班学习,主观上是为了子女好,但客观上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有些父母不注重提高孩子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精神,只是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忽视从精神上、心理上加以帮助。不良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素质与才能的养成将会起到制约或负面作用。

(3)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这种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由先天遗传基因决定的人的智力与个性,受后天环境影响有可能改变吗?大量的研究与经验表明,有限的改变是可能的,但也是有条件的。运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环境因素作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先天遗传因素作为“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人们成长的历程来看,家庭对儿童实行早期教育是必要的,时间愈早,儿童智力、个性的可塑性相对较大,经教育培养改变的可能性也要大一些;反之则愈小。行为主义者否认遗传的作用,他们用“养子研究”的成果来强调后天教育对开发儿童智力的决定作用。智商平均为49的呆傻母亲所生的孩子,转移到高智商家庭寄养的时间愈晚,智商高于生母的程度愈低。这就证明了寄养年龄愈大,提高智商的效果愈差。其实从人们的经验也可以说明,进入成年之后,智力、个性随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已经十分有限。很显然,有些青年羡慕别人的个性,希望全面重塑自己个性的想法多半是脱离实际的。制定成才规划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尽快了解、把握住自己的个性特点,以便为将来改善或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而不是空想将自己的个性改变为期望的“理想个性”。

(四)成才(成功)的基本规律

上面讨论了实现成才的科学观点及若干影响因素,可见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能否用一种简明的形式来表达成才(成功)的主要规律,以便青年人容易理出头绪,对此若干人曾做过一些尝试。爱因斯坦晚年在回答别人问及他成功的原因时,他随手写下如下公式:

X(勤奋)+Y(科学方法)+Z(少说空话)=A(成功)

在《机遇学》一书的扉页上,列出如下公式:聪明人+机遇+勤奋=成功

另一本书直接把书名写成:兴趣+奋斗=成才

而在《成功规律I(理念篇上)》中,则引用了如下公式:

[(E+C+P)×D]b=S

式中S—成功;

E—教育与经验;

C—创造性思考能力;

P—自我推销的能力;

D—朝既定方向努力(动机);

b—机会。

“科学方法”、“聪明人”、“机遇”、“勤奋”、“兴趣”、“教育”……在这里被认为是成才(成功)的决定性要素。只要抓住自己已经体验到的成才(成功)的决定性要素,就有可能走出自己的成才(成功)之路。下面我们主要针对学生成才准备的需要,提出新的成才(成功)决定性三要素。

成才(成功)的决定性三要素:

1.人的先天素质。“我是块什么材料”,经常是指一个人的先天票赋如何。先天遗传素质对才能的形成和将来成才起着重要作用,重视、发现和挖掘遗传的潜质并加以发挥,是将来获得成功的首要关键。可惜对这一点并不是人人都很清楚。

你没有“艺术细胞”,就不要幻想当艺术家。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感受的人。”艺术家不仅要欣赏、感受艺术,而且还必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创造艺术。这不是任何人经过培训就能够做到的。一位老画家曾经如是说:画家不仅仅需要掌握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画出“意境”、“灵魂”、“感情”,很多画之所以失败,或者困扰画家许多年的,多半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意境”、“灵魂”等的问题。有绘画才能而缺乏艺术创新能力的人成为画家难,但可以培养成为工业设计师或广告师。

对某项活动有先天禀赋的人,只要稍加培训,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往往超过缺乏这种禀赋而经过多次培训的人。在操作工人中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其实工作上如此,学习上也如此。对某门功课,有的学生课堂上听得明明白白,有的学生听得糊糊涂涂,虽然花了成倍的努力,成绩还是不如听明白的那些同学。这里可能有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问题,但不否认也存在先天禀赋的差异。

“我是块学工科的材料吗?”这是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考上了工科专业,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应当说已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打下了基础。同学中先天禀赋等有差异,有的同学空间概念清楚,设计绘图得心应手;有的同学数学好;有的同学实验动手能力强..。工程师有不同类别,如研究开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质量管理工程师等,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在人的素质和不同工程师职务之间,还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匹配。

希望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工程师,只要获得系统的培训,加上本人的努力,一般并不难做到。但是要想成为某行业、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大师级”人物,则非仅靠勤奋努力和良好的培训能够做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原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曾主持制订国徽图案和北京十大建筑方案,是中外有名的建筑大师。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次学术活动之后,人们请他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建筑大师,据说梁思成没有讲话,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现在可能没有几个人记得了,但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一个人如果对学问要有深的造诣,不是靠学,而是靠“悟道”(有悟性经修炼而得道)。想成为建筑大师,要有悟性才成。梁思成因为说了切身的感受,在当时“左”的政治环境中,曾被作为宣扬“唯心观点”而受到批判。

当前我国大力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不少人(包括领导部门的负责人)较多从学历层次来判断应选者可否培养成为某个领域的带头人,因此博士、博士后、留洋者大受青睐。这本无可非议。但他们往往忽略了细心考察这个人的先天素质,是不是所期望的“那块材料”。特别是对于大师级人物、领导型人物,如果缺乏这种考察,希望通过“培养”来加以造就,恐怕是很成问题的。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差别,这是自然而然的。可叹的是有不少人并没有认清这种差异,出现了手指短的非要弹钢琴,平脚者非要练长跑等现象。这种成才努力的盲目性,使大批青年人花费大量精力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首要原因是不了解自己。因此,我是块什么材料,是任何人在考虑成才规划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2.职业定向。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生阶段是职业生涯阶段。卡耐基曾经说过:“有许多事情会造成成功:良好的健康(并非总是必要),体力———是良好的健康、坚忍、常识、热忱和才能的造成者。但是还遗漏了一件事,没有这一件,所有其余的加起来都不能造成成功。那就是工作。问问你自己,你是否在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假如不是,快想点办法吧。除非喜爱自己所做的事,否则永远也无法成功。”职业工作赋予一个人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的职业工作是获得他在社会上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人要立足于社会,必须有一份能够保证个人和家人正常生活的收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从事职业工作所取得的报酬。如果没有一份获取适当报酬的工作,连“养家糊口”都办不到,其他的都谈不上了。

(2)在职业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人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而且还享受着社会给予的一切———吃、穿、教育、娱乐等等,因此对社会作贡献是每个人的义务和本分,而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兴盛努力拼搏,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3)人人都希望过有意义的满意的人生,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天生素质及潜能是否在职业工作中得到发掘与发挥。人生是短暂的。青少年学习阶段是为将来从事工作作准备;最能发挥人的能力、兴趣、爱好,体现人生价值的是在职业工作阶段。干自己喜欢的事并能挥洒自如和被迫干自己最不擅长、最怕干的事情,人们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效果也相差甚远。因此有没有正确的职业定向,将直接影响一个人对人生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职业定向是否适合自己,将成为成才(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论古今中外,人们都很重视职业的选择。有一句流传久远的俗语:“女怕嫁错郎,人怕入错行。”一旦“入错行”,被迫去从事不擅长、不适合的职业,不但能力发挥不出来,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压抑与痛苦,成才和成功哪里还谈得上呢?专家的调查表明,大约80%选错职业的人最终都会失败。

3.机会。世上有很多干练、聪明的人,即使在熟悉的行业之内,也未取得事业的成功。他的才能被压抑、被忽视或者无效地被消磨,其原因可能是:他所处的环境没有给他提供发展的机会,或者他没有发现和及时抓住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都是强调抓住和利用机会的重要性。大量事实与经验表明,“机会”是人们成才(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批成功人士,其中有些人的自身条件并不好。“傻子瓜子”品牌创始人年广九,文化程度很低,只能勉强写出自己的名字,但是如今“傻子瓜子”已经形成规模不小的产业集团;还有利用股票发行初期的机会致富的一批人..他们之所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就是由于他们及时抓住了机会。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取得成功,也体现出他具有善于抓住机会的才能。

(1)机会处处有,看你是否善于发现、把握与利用。英国李顿说过:“机会造访每一个人,能够及时利用的人却少之又少。”不少人报怨自己的机会太少,但我们又可以看到,哪怕在十分险恶、困难的环境下,仍然有一些人能够抓住机会并取得成功。对于大学生来说,你们已成功地利用高考的机会进入了大学,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在大学学习期间,也有很多机会等待着你们,例如:

1)   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机会;

2)   在社团、班级活动及社会实践、科技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展示自己才干的机会;

3)   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4)   成为优秀生、优秀学生干部,获得奖学金和“包装”自己形象的机会。将来工作之后,创业、投资、升迁等的机会更多了。因此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机会,而在于是否善于发现、把握和恰当地利用各种机会。

(2)机会只给予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不同于“摸彩票撞大运”(靠碰运气、凭侥幸)。抓住机会不等于成功,它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如果不善于把握,也可能会失败。因为机会与风险并存。希望不费力气靠摸彩票来发财,成功的概率太低了,不值得纳入“成功机会”的范围之内。

把握机会是一种选择。对别人是机会,不一定对自己也是机会;因为自己和别人的自身条件、情况不尽相同。盲目跟风,别人怎么做,大家一起跟上去,是不可取的。只有在了解自己、分析周围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成才规划的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抓住和利用机会,甚至还可以创造机会,促成将来的成功。正如有这样一句话:“弱者等待机会,智者寻找机会,强者创造机会。”

(3)勤奋与有恒是抓住、利用机会的基础条件。机会纵使有千万,如果你不去抓,不去努力,不去奋斗,机会必然会从你身边跑掉。机会之所以成为机会,因为它只属于少数个别人。多数大学生都想考上研究生,但实际名额只能容纳少数人;所有创业者都希望自己的事业发达,但实际上失败者占多数。因此“抓住、利用机会”都是在竞争之中,需经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哪怕你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够好,只要勤奋努力,不断思考,坚持下去,总有捕捉到成功机会的可能。正如谚语所说:“飞着的鸟总会捕到什么。”很多成功都是在快要失败的那一刻坚持一下就成功了。“守株待兔”,永远不可能成功。

比尔·盖茨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从13岁开始玩电脑,直到进入大学以后,他仍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电脑软件的开发与经营活动,找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现实的具体目标,积累了一定经验,再加上“微软小子”那种“24小时不休息”的拼搏精神,使他有了充分准备。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下决心辍学,创办微软公司,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显然,如果盖茨缺乏上述基础冒冒失失出来办公司,则挫折和失败的巨大风险也必然在意料之中。        (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