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细微之处见真心——记首届名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王守仁

发布日期:2007-10-29     文章来源:    点击:

  王守仁,教授、博导。1979年考入南京大学外文系。198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南京大学任教。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副组长。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199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1997、2005年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在接受采访时,南京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王守仁教授直言不讳地说,在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的教授出科研成果发表一流学术论文固然重要,但是教书育人才是教授最重要的任务和最基本的职责。在王守仁的眼中,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成就梦想,从连环画开始

1955年,王守仁出生在美丽的古城苏州。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爱好文学。幼年时,他常去老家附近的书摊看书,一分钱、二分钱看一本连环画,可以让他津津有味地读一个上午。在众多的连环画中,有一本《格列佛游记》讲述“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令他爱不释手,至今书中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王守仁说,看连环画时也许不能领悟到书中对英国社会的抨击,也不会注意斯威夫特新颖寓意的写法,可是却培养了他对英国文学的兴趣。1979年,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京大学外文系,并于198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88年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

时常有学生向王守仁请教:学好英语有没有什么窍门?王守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悟,告诫他们说:“学习英语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是永远也跨不进门槛。并且,学习英语应该听说读写齐头并进,要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英语。”这也是王守仁大学时代担任外文系主任的英美文学专家陈嘉教授鼓励他们话,他一直铭记在心。

在英国留学期间,王守仁完成了博士论文TheatreoftheMind,这是一部研究19世纪英国诗剧的英文专著,1990年由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和美国圣马丁出版社同时在英美出版发行。该书已被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英美著名大学图书馆收藏。

教,而后知不足

从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母校任教,王守仁已经在三尺讲台上站了近二十年。

“教而知不足”,这是教师这一职业给王守仁的第一体验。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课间,有一位同学向他请教一个介词的用法,王守仁当时未能给出满意的解释,答应回去查过资料后再答复。王守仁坦率地说,“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承认我对一些问题不知道。刚开始教书时,备课工作量很大,可以把基本功好好巩固一下。”

王守仁认为,本科阶段是高等教育的第一步,要培养中国的一流人才,这四年怎么也疏忽不得。这些年来,他给本科生开过写作课、翻译课、口语课等一系列课程。他努力把每门课上得有特色。

写作课,严格训练。王守仁说:“现在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英语口语很难,学生英语学习遇到的一个困难是口不能开。其实口语交流是低层次的要求,真正高层次的还是如何写出漂亮的英语文章。”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十分重视英语写作训练。让王守仁骄傲的是,现在中国最权威的英文报纸ChinaDaily有20多人是南大的毕业生。

翻译课,强化能力。上口译课时,王守仁让学生进行两个人一组的模拟演练,他对担任翻译的学生,走路的步子、表情、眼神,手中记录的纸笔,口译的技巧,事无巨细,一一指导。上笔译课时,王守仁每个星期都要布置作业,作业的批改工作量可想而知。老师辛苦,但学生觉得收获多多。

口语课,循序渐进,全面系统。王守仁将口语训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学期侧重交际功能训练,第二学期在“能开口说”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得好些”,并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第三学期主要进行英语演讲训练,使学生能就某一话题连贯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四学期的重点是英语辩论,让学生展开思想交锋。他编写出版了相应的教材《新编英语口语教程》(1-4册)。

研究,做学者型教师

王守仁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他说:“要把书教好,教师对教学内容必须要有透彻了解,并进行深入研究,以自己深厚的研究来支撑教学,方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王守仁曾听其他一些老师抱怨文学课不好上,学生没兴趣,他很奇怪:“爱听故事可是人的天性啊。”他发现,问题的症结还是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上——以往一些老师惯常的教学方法是读作品选段,讲解疑难句子,把文学课上成了英文训练的精读课。王守仁对“英国文学”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要求学生阅读完整的小说、诗歌和剧本,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在此基础上,再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正是在这种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2003年,王守仁的“英国文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王守仁总在思考如何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心得,王守仁尝试着在讲授英国文学时引入中国的视角,比较相应时期两国文学作品中人性表现的异同,这一创新增强了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和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守仁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到美国文学,他说:“研究美国文学,不仅是因为英国和美国同宗同文,同时也是教学的需要。我们的学生希望教师教授美国文学,促使我跨进这一领域。”王守仁在美国文学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现为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一切,以学生为本

王守仁这几年花了大量精力开展网络教学手段在外语教学的应用研究,充分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中的灵活自由和师生互动。2001年,他开始研发英国文学网络课件。该课件可动态生成学习单元,具有超文本导航、浏览学习、讨论、辅导答疑、习题练习和测试等功能。英国文学网络课件从2002年春季学期起,在南京大学投入使用,2003年4月在北京通过专家组质量认证。由他主持的“英语语言文学素材库”项目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

如何切实改善江北浦口校区本科生的学习环境,也始终让王守仁放在心上。除了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外,王守仁每学期都坚持到浦口校区给本科生上课,课余就多和学生聊聊,谈谈心,了解他们的要求和需要。

2003年年初,外院在学校的支持下投资105万元建设了浦口校区外院视听点播中心,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好去处。现在,外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拨出专款为浦口学生阅览室订购图书杂志。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外院在浦口校区的外语教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师生反映良好。

在南京大学,编教材并不算科研成果。从90年代中后期起,王守仁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主编过中学和大学各类高质量英语教材20多部。由他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和《泛读教程》(1-4册)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世纪英国文学史》和《高级英语阅读教程》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不是空喊口号,要从很多细微之处做起。”王守仁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校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