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播种思想的园丁——记首届名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卢德馨

发布日期:2007-10-26     文章来源:    点击:

   卢德馨,南京大学教授,2003年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989年南京大学成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以后到强化部任教,并任强化部主任直至2001年;1998年学校组建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后任院长;

1993年他所主持的“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项目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5年获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

2002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3年他所主持的大学物理学课程入选“2003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首批)

2003年9月应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邀请为清华大学2003基础科学班授课;2005年9月-006年8月应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邀请为清华大学2005基础科学班授课;顾秉林校长发给他兼职教授聘书。

……

如约走进卢教授的办公室,只见卢教授已打开电脑,摆好凳子。今年已经整整66岁的卢教授,红润的脸膛充满长者的自信和智者的微笑。

创建大理科模式 培养科学人才

卢德馨教授称他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为“创建大理科模式”,力图将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结合起来以应对学科交叉发展的大趋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修方向、构筑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科群基础课的概念。强化部鼓励学生交叉选课。早在1990年,卢德馨教授就提出所有强化部学生必须学生物;数理类的学生必须学天文。这一想法当时得到不少人的反对。因为按照传统的教学习惯,新修课程与学生的原专业方向毫无关系。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前三年多次选择、逐步到位,使学生基础扎实,在交叉学科方向上学习游刃有余,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科研训练,这是他们后来普遍取得成果的重要原因。”卢教授说,我们的学生研究潜力大、知识面宽、热爱基础学科。很多学生在本科毕业后不久就在专业的顶级期刊以及《自然》、《科学》等世界最权威的期刊上发表了论文。2003年第300卷《科学》上甚至同时出现了我们4位学生署名的3篇论文。卢教授说,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大理科模式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全国也有广泛的影响。可是卢老师告诫说教育是长周期的事,一时一事不足为道。学校于1998年3月20日组建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规模扩大到涉及理科8个系10个班,并包含了文科班。卢德馨教授担任院长。2006年5月,学校把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命名为“匡亚明学院”,卢教授担任教学总监。

坚持教学第一线 建设精品课程

卢德馨教授主持的大学物理学课程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强化部成立以后他除了和同事们着力构建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外,自己身体力行具体实施课程建设。大理科模式实在给教学出了难题。卢老师说他相信高层次科学人才的物理教学在基础层次上统一起来是可能的。但要统一谈何容易?卢教授花了10年时间来构思、实践。在这10年之内没有现成教材可供借鉴,学生只能靠参考文献和课堂笔记完成学业。这10年时间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艰苦的,然而这却为学生成长增加了一份十分珍贵的磨练和记忆。正像一位学生所写的:“他让我知道了很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就是因为没有固定参考书和教材所得到的:我们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习得者,我们将要成为理论的开拓者。”

1998年9月卢德馨教授所著的教材《大学物理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出版。教材问世后,被认为是“在体系上有较大的创新,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材,是一本融会贯通的教材,是一本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到教学方法有所创新的教材。”1999年9月,该教材英文版由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于联合出版,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印度和南亚次大陆版已经出版。

实施研究性教学 开发学生潜力

卢德馨教授对自己积极实施和推行的研究性教学给出这样的定义:“研究性教学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入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他解释说所谓的元素是指科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等。在1990年他发表的教学研究文章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发现早期实践的诸多举措。此后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资源利用,开放互动,课程论文,精品习题,集成教学等等不一而足。

   课程论文是卢老师的得意之作,他和同事们共指导了课程论文5500多篇。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受到非常规范的训练,探索精神得到提高、潜力得到开发,很多学生都惊讶于自己的潜力。而论文的指导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的。为了做到答疑、讨论及时、有效,卢老师承诺所有邮件24小时内给答复。这样,在论文高潮阶段一天出现50到60封邮件也不足为奇,有时就要回复到深夜。这对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啊。然而卢老师觉得这只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特别在我国师生比特高的情况下,只有非常的投入才能做到一对一的交流。

结合课程论文环节进行诚信教育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浓墨重彩之笔。有一次卢教授在外校作报告,提到2002年国外某青年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80多篇文章,舆论认为下届诺贝尔奖非他莫属。然而经专家鉴定有16处数据是改过的,于是聘用单位开除了他。有位学生提问说:“开除好像严重了点,要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卢教授知道他们院长是同一领域的学者,就请他回答。那位院长说:“是的,我引用过他的论文,现在我发誓这辈子不再引用他任何文章。”卢教授补充说:没有科学道德、没有诚信、被同行唾弃就没有立足之地,科学道德不是学术错误。学生觉得这些话很有说服力。

进行深层次探索 继续发挥余热

孟子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

卢德馨教授说,“授人以渔不够,还必须授人以思想。”他说,IT时代的到来,使我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多了、速度快了、容量大了。在这个时候,教书的人如果还去追求量,就不会有太多的意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把知识当作载体传递思想。仍然以鱼、渔作比喻来说事,我们能否让学生还想到生态问题,想到基因问题?这一段闻所未闻的论述可以使人感到卢老师在作怎样深层次的探索!这种探索无疑将丰富教育思想的宝库,对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水准有重大意义。

在推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卢老师发现课程论文环节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要求相当高,有人反应“好是好,学不了”。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卢老师提出了精品习题的概念,并且提炼了若干范例。这些题既起到复习、巩固一些知识点的常规作用,又能够拓宽思路、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养成。学生听了以后很有感慨,说原来做题手熟只是学生,探究深入才是学者。同行说这些题的提炼需要深厚的功底,但是可学、可用,一学期有两道示范题,教学的面貌就不一样了。已有人提议在学术年会上辟出专题来鉴定、交流、推广精品习题。

卢德馨教授说:今后我将主要为青年教师的提高做一些工作,教师水平的提高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至关重要。卢教授告诉笔者目前一些国际顶级研究期刊增加了教学研究的专刊,这是不可忽视的动向,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校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