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院士真风采 俯首为人梯——记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

发布日期:2007-10-24     文章来源:    点击:

    2006年10月16日,北大未名BBS数学科学学院版面一篇题为“祝愿姜老师早日康复”的帖子引来无数人的关注。这位备受学生爱戴和牵挂的“姜老师”就是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院士姜伯驹教授。不久前,姜伯驹突患阑尾炎入院。

    如今,姜伯驹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了,但仍在休息调养,不便接受访问。笔者从数学学院师生的口中听到了许多姜老师的故事……

    亲自批改作业的院士

    一位数学学院的本科生说:“姜老师是我们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院士,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目的是从中找出具有共性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法。”

    作为国际拓扑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近70高龄的姜伯驹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上。姜伯驹始终强调他的职业是“教师”,育人是他的第一职责。他曾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

    自国外出访归来后,姜伯驹深切感到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花大力气培养好青年一代。”基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姜伯驹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并多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开设新的课程,力图把世界最新学术成就和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尽快赶上国际数学研究的新水平。倡导教学改革。

    姜伯驹曾在许多场合呼吁,从事数学教育的人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对数学教育的要求。1995至2000年间,姜伯驹担任教育部数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及面向21世纪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在他的带领下,在全国范围内,对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规范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通过教改工作的深入推广,数学界的人士逐渐取得了共识:不但要侧重于数学本身的发展,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社会各行业对数学人才的全方位要求。

    2005年,姜伯驹作为两会代表提交了一份提案,指出正在实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建议措施。他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小组应当吸收对数学科学有深入理解的数学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尽快修订课程标准。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必须妥善部署试验。姜伯驹说:“教学改革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要渐进。课程研究、师资培养、学习环境、考试制度,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行。”

    俯首甘为人梯

    姜伯驹充分继承了他的老师江泽涵先生甘为人梯的精神、宽广博大的胸怀,他对学生的研究工作从来都给予最宽松的环境和最无私的帮助,这在数学界传为佳话。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姜伯驹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学生因循导师,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新。在姜伯驹的帮助和影响下,一批青年学生赴美留学深造,并都已取得很好的成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如王诗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陆续学成回国,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卓有成就,造就了国内拓扑学领域生气勃勃、后继有人的局面。

    姜伯驹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更是数学学院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教师,总是耐心诚恳地帮助他的学生、同事。在姜伯驹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北大数学学院几代学人传承下来的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姜伯驹的真实风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