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教学和科研是实现理想的双桨——记“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沅

发布日期:2007-10-23     文章来源:    点击:

    在教育界,国家“教学名师”可谓是众多荣誉和光环中最为闪亮和耀眼的。迄今为止,我们这个泱泱教育大国共评选过两次,当选者不过200人。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够成为国家“教学名师”?记者带着人们极普通又朴素的问题,开始了对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沅成长足迹的追寻。

    秉承“名师”优秀品质 理想之树扎根心中

    张沅,北京人,生于1943年。和他在一起,不管是谈学习、成长还是人生和成就,他总忘不了提及吴仲贤等恩师和母校对他的教育和培养,他说:“我的人生起步于北京农业大学,我的智慧和才华应该贡献于教育和科研事业,我的成就和荣誉应该归于我的老师和母”。

    1960年,17岁的张沅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在这里,他幸遇吴仲贤等老一代科学家,他们高尚的人格、朴实的作风、渊博的知识和科学家的胸怀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张沅。尤其当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时候,张沅在心中暗暗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一定要跟着吴仲贤老师搞动物遗传育种研究。

    吴仲贤被誉为我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的奠基人,以治学严谨闻名于学界,对研究生的要求也相当严格,譬如,倘若入学一年后还看不懂英文专业书,除了走人别无选择。张沅不仅凭借优异的成绩如愿成为吴仲贤的研究生,而且深得严师的厚爱。

    正当张沅潜心做学问的时候,“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知识分子正是“运动”的焦点和“革命”的对象,张沅先后被派往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和河南伏牛山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被迫中断了学习和研究。直到1978年,国家才恢复了研究生考试制度。此时的张沅已经在河南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并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但年少时确立的心中理想并没有改变,他再次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吴先生的研究生。“能够两度师从吴先生非常荣幸,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都给予了我一生的影响,可谓是我成长的人梯……”回忆成长道路,张沅充满感激地说。

    根据平时的观察,吴先生断定张沅是一个既有理想和胸怀,又能够沉下心埋头做事情的年轻人,于是在张沅研究生学习进入第二年的时候,经他的鼎力推荐,学校决定将他选派到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为我日后扎实开展家畜育种研究和当一个合格的老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沅是这样认识和评价他德国留学的。

    张沅的德国导师富森先生是一个典型的日耳曼人,在学界同样以治学严谨著称。一见面,他就给张沅出了一串难题:“我要开一门动物数量遗传学导论,你能来听课吗?” 张沅学的是英语,只是在赴德前突击了4个月的德语,听课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仍然坚定地回答:“当然!”富森先生紧接说:“3周后要考试,你能参加吗?”张沅再次坚定地回答:“当然!”从此,面对每天10多页的德文讲义和每页几十个的生词,张沅开始了攻坚战,常常攻读到夜阑人静。考试结果出来了,在26名考生中张沅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富森先生微笑着向他伸出了大拇指。

    听从召唤毅然回国 怀揣使命无怨无悔

    在德国学习到第四年的时候,张沅收到了吴先生的一封信。吴先生在信中说学校里很多老师都出国进修了,急需上课的教师,希望他能够尽快回来。

    按照规定,张沅在德国的学习期限是五年,奖学金也是五年。以当时国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来看,那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更何况,当时国内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德国是没法比的。张沅一直将吴先生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认为他的召唤就是学校的召唤,学校的召唤就是国家的召唤。他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论文,再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论文答辨,争取尽快回国效力。

    1984年12月20日,在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三天,张沅就怀揣着坚定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登上飞机,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校。

    回国后,迎接张沅的不是鲜花,而是一连串的困难。不要说科研条件、职称待遇,更不要说与妻儿在北京团聚,就连他个人的栖身之地一时也解决不了,常常遭遇到处蹭觉睡的尴尬。“在这种困境中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面对这个问题,张沅的回答非常肯定:没有!因为我看到了中国家畜育种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心中充满的是使命感和责任感。

    由于长期受米丘林遗传学的影响,80年代“伯乐相马”的方法在我国家畜育种领域还颇有市场,而这种方法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无法保证畜禽选种的准确性。为了心中的使命和责任,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张沅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和有所成就。在进行提高奶牛育种效率研究课题时,他决定把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思想运用到动物遗传育种学当中,探索建立一个新的育种规划系统。为了获得精确的数据,张沅整天泡在计算机房,主食常常是干面包加浓咖啡。有一次,人骑在自行车上,脑子却想着数据处理程序,都骑到了大石子上,愣是没感觉。结果他一下子被抛出去好几米远,双手磕得鲜血淋漓……

    天道酬勤。1984年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35届欧洲畜牧科学年会”上,张沅崭露头角,其研究成果“动态育种规划模型”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赞誉。

    回到母校后,张沅成为动物科技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从此,他荡着教学和科研的双桨,奋力驶向心中理想的彼岸。

    科研路上屡立新功 矢志不渝再攀高峰

    祖国为张沅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的大舞台。二十多年来,他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挑战和攻克了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中,张沅完成的“中国黑白花牛育种规划最优化方法的研究”,将先进的种畜遗传评定方法用于奶牛的育种;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张沅应用“动态育种规划模型”的方法,将胚胎移植技术与经典的核心群育种方法结合,在小规模的高产母牛核心群中,通过胚胎移植与特殊育种措施的结合,探索出一个优于传统方法的新育种体系,形成了他的“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规划系统”。1996年,在张沅的倡导和努力下,北京市建立了奶牛“最优化”育种规划系统,推行先进的种牛遗传评估方法,开展胚胎移植技术在奶牛育种中的应用……

    我国家畜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一步步缩小,一大串荣誉和奖励也记录和见证着一个科学家为我国畜禽育种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1991年张沅荣获“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归回人员”称号;1992年张沅荣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张沅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张沅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张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张沅被聘为国家奶业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现在的张沅,还是国家“948”项目首席科学家和“973”项目课题负责人。

    科学家的探索和追求是无止境的。面对丰硕的成果和耀眼的荣誉,张沅心中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依然是沉甸甸的,他说:“我国奶业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首先要解决牛群改良和品种问题。”现在,他已经确定和瞄准了家畜育种的下一个攻坚堡垒——培育出我们国家自己的优秀种公牛。

    三尺讲台谱写育人之歌唱 “宁静”二字体现“名师”风范

    大学教师的工作重点究竟应该是教学还是科研?对于近年来这一高等教育讨论激烈的热点问题,张沅认为,二者并不对立和矛盾,教学和科研是他实现心中理想的双桨。张沅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学。而科研是搞好教学的源泉,一个再有天分的老师,如果连续五年不搞科研,那么,他所讲授的就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这很难激发学生的专业激情,也很难引导他们进入研究领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认识的指导下,二十多年来,张沅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而且身体力行地编写教材、给本科生上课、指导论文……三尺讲台成为他展现人民教师风范的另一个大舞台。

    “想当年,吴先生就是看到专业缺人上课,才把我从德国召回来的” 张沅说:“吴先生是有长远眼光的。想想看,要改变中国动物遗传育种落后的现状谈何容易?必须得尽快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才行”。回国后,张沅决定通过开设“现代动物育种专题”,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为了编写教材,他几乎就和娱乐、休闲绝了缘。至今他爱人还记忆犹新地说:“简直就要不食人间烟火了,年三十的饺子都端上了桌,人家还不肯放笔”。1989年,张沅将教材中的主干部分“畜禽育种中的线性模型” 编写成专著。吴先生审阅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这是我国畜禽育种领域中一本很有份量的教材。今天,这本书仍然是所有教畜禽育种专业的教师和学这个专业的研究生的必备教材。

    为了普及线性模型和育种规划方法,张沅在全国各地办了十几个讲习班。他的育种新理念和新方法不仅很快得到了学界同行的认可,而且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常规的育种方法和技术。  

    不管是当年默默无闻的小讲师,还是后来堂堂的大教授,张沅从来不敢慢待一节课。他深有感触地说:“要讲好一门课程,没有三到五年的摸爬滚打是不行的”。刚回国时,张沅主讲本科生的生物统计学,他充满自信地走上了讲台。但几节课过后,学生反映他的课过于书本化,并不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好。这使他深受触动,认识到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只有渊博的学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厚的实践成果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于是,他开始细心收集有关案例,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开始研究教学语言。张沅说:“如果没有备好课,一站到学生面前肯定心虚,还谈什么教学效果?另外,科学在不断的进步,不认真备课怎么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尽管有些课程可谓是烂熟于心了,但上课之前,无论多忙,他都要再看上几遍教案,补充一些新案例等。

    张沅到江苏去参加研讨会,一个颇有成就的养殖企业的负责人对他说:“张老师,我曾经是您的学生。说起来,您可能都不信,是您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有了今天……”“学生突然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学科和专业,我们老师要指导他们尽快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没有感觉到有激情,进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张沅认为,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有意引导和培养。有一年,他给120多人的本科生上大课,期中考试时有十几个同学不及格。这事儿很让张沅放心不下,他和每一位同学谈心,帮助他们寻找学习落后的原因,认识大学对于一个年轻人未来发展的意义,并且亲切地对他们说:“我和助教办公室的门随时向你们开着,我们可以随时为你们解答问题、作辅导”。张老师的责任心和真诚让同学们深受感动,他们说:“在这样的老师面前,我们没有半点理由不好好读书,不好好做人”。

    如今,张沅不仅是有名的教授,而且已经是多个国家动物遗传育种课题和科技发展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了,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和讲台,仍然坚持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成人教育全方位开课。课程比较集中时,他一周的教学任务几近20个学时。学生们评价:“不用看讲稿,理论、数字和案例脱口而出,听张老师的课真的很享受”。

    别看张老师平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只要遇到和做学问、搞科研有关的事情,他却常常会“翻脸不认人”。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提交的毕业论文很不规范,张沅不仅详细提出修改意见,而且示范地修改了一部分,然后要求他进行认真的修改。一遍、两遍,到了第三遍,这个研究生认为“总该过了吧!”但张沅认为还没有达到要求,不允许他参加答辩。这个研究生认为导师太不讲情理,情绪很低落,但张沅坚持不让步,直到他修改到第五遍,符合了要求,才获得通过。当时曾有人劝张沅说:“你是德国培养的,别拿德国的标准来要求咱中国学生。” 张沅的回答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严谨是科学的生命。如果没有生命,还谈什么科学研究?中国的科学事业还怎么发展?”戏剧性的是,被张老师“难为”了的这个研究生后来工作单位的领导竟然是也曾德国留学、以严格著称的沈长江先生。沈先生见了张沅夸赞道:“你学生的论文水平和文字功底都不错嘛!” 这位研究生则充满感激地对张老师说:“相信五易论文之痛会让我一生受益……”  

    二十多年来,张沅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单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就有90多人,他们普遍活跃在国内外畜禽育种、奶业科技等领域,其中已有多人像张沅一样,是博士生导师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了。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张沅协助培养出来的第一个研究生杨子恒,已经在伦敦大学生物学系高尔顿实验室任统计学教授,并且于2006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04年,张沅主编的教材《家畜育种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5年,张沅主讲的课程《动物育种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张沅相继荣获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在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张沅代表受奖者发言,他倡议,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要宁静为学,宁静为人。有人认为,正是“宁静”二字成就了名师张沅;也有人认为,“宁静”二字恰好体现了张沅“名师”的风范。(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