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科技大学迎来好消息,汪传生教授主持的“废橡胶废塑料低温裂解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建隆教授的“有机硅单体合成技术与装备”项目和丁乃秀副教授的“废旧特种工程轮胎高值化再制造成套技术装备与应用”分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这3个大项目均实现了高度产业化。
截至目前,这所地方高校已获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近3年来学校与近900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合同,累计承担各类企业课题1000余项。通过该校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达到3个。学校持有的软控股票市值最多时达到12个亿。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为何能交出如此亮丽的成绩单?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说:“这个成绩是学校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发展特色学科,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培养科技人才力促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果。”
启示一:建立导向型激励机制,点燃教师科研工作激情
对于青岛科技大学的教师来说,刚刚结束的寒假非常充实,几乎每个实验室都有教师埋头苦干的身影,有的在忙着科研项目的攻关,有的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还有的在忙着组织材料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种对科研事业的激情与学校导向型激励机制这个刚性指挥棒是分不开的。
学校在山东省内率先调整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大刀阔斧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岗位聘任上打破资历、职称、职务的束缚,教师们根据业绩上岗,拿大项目,上高岗位,实行动态定岗。主持国家“973”、“863”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获国家级科技大奖、国家教学成果奖,3年到账科研经费900万元等可以定为一级岗,享受教授待遇。
该政策从精神、物质和发展空间上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一大批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开始积极切入科研领域。去年,50多名教师因科研业绩突出实现了低职高聘。化工学院副教授丁军委博士与山东爱克森化学公司合作研发间苯二胺项目获得上千万元经费,直接从七级岗位定为一级岗位。
学校坚持“放水养鱼”,制定成果管理政策,采取“项目孵化,推动转移”,“技术入股,共同经营”等技术转移模式,鼓励教授们将科研成果积极转化,成立学科性公司,以公司的发展带动学科的发展。早在2000年,学校就作出一个创举:学校以无形资产入股25%,允许教师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组建民营公司搞研发转化,允许教师拿两份工资,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许多教师激情燃烧,研发成功一个就成立一个公司,不同专业教师的公司,组成了产业链。
如今,当年的小公司都已壮大,其中两个已经上市,有150名教师股份过千万元;青岛科技大学依托这些企业承建了两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近几年该校教授领衔,又相继成立了第派、伊科思、银科恒远、科大隆腾、高信软件等10余家以科研成果为主体的学科公司,使学校的科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启示二:坚持特色发展道路,助推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
青岛科技大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鼓励教师“顶天”,争取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另一方面注重“立地”,使学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为地方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积极服务,赢得地方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从而增强学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材料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自动化等是青岛科大的优势学科,也是学校产学研融合重点支持的学科。去年,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获得高达1.2亿元的科研经费。学校坚持把这些学科做大做强,做成产学研合作的“蓄水池”,产生了一大批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
学校与中海油联合开发的“海上钻井岩屑的脱油处理”技术攻克了国际性难题,其工艺处理效率比当前国际最高指标还高10余倍;学校承担的一个“863”项目使我国橡胶工业和高性能轮胎技术实现升级换代;与海尔集团合作生产纳米抗菌材料,应用于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各个领域;与济南友邦合作开发的“废旧橡胶塑料裂解技术”,今年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如此多的贡献,使得青岛科技大学被誉为“橡胶行业的黄埔”。
去年,学校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青岛市四方区政府、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将学校党委书记高青提出的打造“中国橡胶谷”的目标推入快车道,一期10000平方米交易中心已经正式营业,并引来多只金凤凰。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中化国际、双星集团等国内一大批行业巨头纷纷抢先进驻橡胶谷。
启示三:坚持特色发展道路,助推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
青岛科技大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鼓励教师“顶天”,争取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另一方面注重“立地”,使学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为地方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积极服务,赢得地方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从而增强学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材料学、化学化工、机械工程、自动化等是青岛科大的优势学科,也是学校产学研融合重点支持的学科。去年,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获得高达1.2亿元的科研经费。学校坚持把这些学科做大做强,做成产学研合作的“蓄水池”,产生了一大批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
学校与中海油联合开发的“海上钻井岩屑的脱油处理”技术攻克了国际性难题,其工艺处理效率比当前国际最高指标还高10余倍;学校承担的一个“863”项目使我国橡胶工业和高性能轮胎技术实现升级换代;与海尔集团合作生产纳米抗菌材料,应用于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各个领域;与济南友邦合作开发的“废旧橡胶塑料裂解技术”,今年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如此多的贡献,使得青岛科技大学被誉为“橡胶行业的黄埔”。
去年,学校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青岛市四方区政府、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将学校党委书记高青提出的打造“中国橡胶谷”的目标推入快车道,一期10000平方米交易中心已经正式营业,并引来多只金凤凰。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中化国际、双星集团等国内一大批行业巨头纷纷抢先进驻橡胶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