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下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2013年11月2日做客我校“胡杨林大讲堂”演讲的录音整理稿,共讲授了22个方面的问题,第16~22方面问题的主题句为编者所加,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1.重要的是理性思考。作为科研人员,你其实就是做两件事:科研和写作。如何才能在这两件事上获得成功呢?作为回答,《科技导报》“主编心语”栏目从2007年5月到2011年12月共写了与此相关的四个系列的文章(“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年轻科研人员如何走向成功”、“再谈博士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其中简明扼要地讨论了各种有关问题和实践要点。有没有可以用于总结的一句话呢?有。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有三个人要过一条大河。本来这条河并不深,淌过去就可以了。就在他们到达河边的时候,河水猛涨,波涛汹涌。这时候第一个人说:“上帝啊,请给我力量,让我到达对岸。”于是上帝使他成为力大无比的壮汉,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急流,在河水中几次几乎被吞没,经过千难万险到达了对岸。第二个人看到这种情况就说:“上帝啊,请给我力量和工具,让我到达对岸。”于是上帝使他成为力大无比的壮汉,又给了一条小船和桨。他同样毫不犹豫地进入急流,小船在河中几次眼看就要被打翻了,但最后战胜了重重艰难,也到达了对岸。第三个人说:“上帝啊,请你给我力量、工具和智慧,让我到达对岸。”于是,上帝把他变成了一位女生。女生从挎包中拿出一张地图,她根据地图的指示,往前转了个弯,走了200多米,有一座桥,她从桥上过去了。值得指出的是,故事中的三个人都得到了成功,那么,你愿意像谁那样获得成功呢?答案是应该采用第三个人的模式。这样说来,有关成功的一句话答案是:在走向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有理性思考,这才是通向成功的最宽广的桥梁。
2.做个好博士生和好博士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曾经说,一个人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大概要经历10多年的时间,因为对科学真正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请重视好的信息,到真正的图书馆去,浏览相关学科的学术期刊和书籍。有一句话说得好:在专业领域中真正可靠的知识不只限于在谷歌和百度网站上搜索。请重视良好的交流。有机会看见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对自己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明天你就要成为他们之一。不妨给本学科前辈写写信,谈谈科学技术思想。有时间常在同事之间聊聊学术。科学技术“灵感”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氛围和长期的积累。为了走向成功,请不要忘了这样一些关键词:勤奋、好奇、诚实、敬业、协作。
3.做个好专家和好教授。科学家的天职和主流品格是以科学技术成果造福人类、服务时代。请重视好的课题。课题要到科学技术前沿和难处找一找,到经济、社会、企业的急需之处找一找,到小康生活的日常之处找一找。请做个好作者。除非论文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甚至能被其他专业的专家彻底了解,下决心不要停止修改论文,更不要投稿。请做个科学共同体的好成员。认认真真地为学生讲课、在会议上做学术报告、给期刊审稿、参加科研鉴定、主持学术讨论、为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项目申请、出席学会理事会。这样,你不仅帮助了专业领域科学共同体的发育壮大,而且使自己真正成为了神圣科学技术殿堂的忠实守护者。
4.做个好博导。你带着一个学术团队,带领团队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是你崇高的任务。无论你行进在哪个“高度”,你都会感到“协作”是那样地令人愉快,而作为学术带头人参与“协作”会在心灵深处产生无与伦比的责职感。请与博士生多见见面、多谈谈话。也许是你一次普普通通的谈吐,就可能改变博士生某个思想,某句话甚至被他们记着一辈子。更不用说博士生完成学业的种种压力,需要你随时伸出手来给予缓解。请重视资料和文献在团队内的积累和应用。要知道引文和参考文献的体制化惯例决非小事一桩。有一位学者指出,尽管科学界和学术圈以外的非专业读者可能觉得文章后的文献清单是并非必要的累赘,但这些对于激励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从根本上体现着学术发表的公正性, 而此公正性的确大大促进了知识的进步。文献的引用其实不难。就总体而言,科学家们在哪些问题重要、哪些问题不重要、哪些研究成果优秀、哪些研究成果一般上,有相当一致的观点。请为自己的团队订几份专业期刊。为博士生订一本适宜的杂志, 是今天最合适的节日礼物。请考虑出专著,你是科学技术学术圈中最有资格出书的人。你已经有了积累,你可以为历史留下系统的文字。
5. 我们需要学术大师。这是时代的呼唤。由于现代中国较为稳定的持续发展只有短暂的30年,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师远远不足。缺乏战略型的领军人才是目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请关注教育。1991年,钱学森院士曾经就科技帅才问题致信朱光亚院士。这是中国科协的两位前主席。钱老从4个层次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一是现代教育体制,所谓“理工大学”,二是先进的学科、专业,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四是博士生制度。请关注重大问题。有人认为,在重大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够突破空间(国界)限制、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是大师大作的三大特征。“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名言说明大师之路是开辟之路、探索之路,也是不平坦的路。请重视理论、方法、实践方面的贡献。在这三大领域实现选择性突破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请记住,大师往往是概念、命题或理论的化身。提出一个概念并不太难,难的是得到世人认可。大凡大师,在概念、命题与理论( 或主义)的建构上必有创新。就方法而言,一门学科能够产生甚至主要取决于是否在方法上具有独立性。就实践而言,伟大的学问无疑是服务于时代与国家的,但更超越时代与地域, 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我们不是没有优秀的甚至杰出的科学家,但我们仍然缺乏学术大师。当我们把眼光投到国际视野,我们可能发现,我们不缺战术意义上的“神枪手”之类的优秀人才,我们也不缺战役意义上的能够带领一个团队的“营长”、“团长”之类的杰出指挥人才,但我们缺乏战略意义上的学术大师。这样的大师,超脱了个人层面、学科组层面,能够站在本专业(本课题)科学共同体的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他们有一种把本专业(国内国外)许许多多科研人员分散的、独立的智慧整合上升为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整体)智慧的能力。我们缺乏这种智慧的结晶。我们在中国科技界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很难得碰到这种智慧的结晶。没有高原和高山,哪会有高峰?请关注科学共同体。需要指出的是,学术大师必产生于科学共同体的有分量的综述报告、学术专著和那些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学术活动之中。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必贡献出许多这种智慧结晶。让我们以更高的质量开展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相信,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并不遥远。
6.做个世界级的专家。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你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别无他求。为此,你必须时时了解在自己的领域中,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科技界的前辈们十分重视对学术文献的调研,就是因为这能帮助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请记住,立志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人,就必须研究重大课题。至于什么才是重大课题,不仅要到学术文献中,更重要的是要到自己领域的科学共同体中去寻找答案。这里有如炼金炉,一些人被淘汰了,一些人闪烁着金子的光芒,世界级的专家也就炼出来了。
7.学会在课题上与人交替领跑。科学家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科学研究领域,由于某一方面的科学突破,某位科学家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路人;一段时间后,由于另一些方面的突破,其他科学家又成为新的领路人。超导研究就呈现了这种规律。观察世界科技研究的日常图像,应该不会是另一种样子。学会在课题研究上从容面对这种自已取代别人,又被别人取代自己的状况,有利于去掉浮躁之风,既避免沾沾自喜于一时一地之得,也避免一时的失利或某种站不住脚的观点而产生的自卑感。归根结题,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8.不仅要听别国科学家“讲故事”,更要自己“讲故事”。多少年来,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模式似乎一直是这样:别国的科学家总是“讲故事”,我们总是“听故事”,然后复制这些“故事”。这种情景,理、工、农、医好像都差不多。今天,是到了换身份的时候了。我们不应该“听故事”,还应该“讲故事”。掌握科技领域国际话语权,对于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科技界来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要掌握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思考能力。一是要有更多的符合国际上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在中国和世界的科学共同体中传播;二是要有一批科学家会从浩瀚的新文献中找到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国内国外文献,从中认真总结出指导课题发展方向的综述性学术论文,并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中能够引起共鸣;三是要有一大批大师级专家能从前两类文献中提炼出含金量更高的学术著作、学术理论。中国科研人员掌握了这三招,就会涌现许多来自中国的科技“故事”。
9.要避免学术上的“看电影”现象。新年期间的贺岁片是中国人文化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你被电影里的故事所吸引,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其实,你根本不用关心周围的人是如何看电影的,这是我们很容易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现象。但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这种“看电影”现象正在妨碍我们成为科技强国。有人只关心自己的课题、自己的实验,为此,他们终年累月地不屑于参加学术交流,不屑于参加科学共同体的活动,甚至发表学术论文也只是迫于给晋升职称累积分数。也许,你从来没有想到过,你周围的科学共同体及你的同事们积极参与的学术交流,其实正是你学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的周围值得你关注和重视。你会看到成功的科学家经常出现在学术交流中,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他们一个不落,本专业的学术期刊中总能发现他们的论文。在学术会议上,他们总是坐在会议的前排(坐在前排还是后排代表了自己的信心),总是与演讲者做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当他们做学术报告时,你会受到激励,你看到了科学的荣誉、成功的价值。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成为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
10.与书籍交个友。不是说你身边没有书籍,而是说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读这些书的含义——这些书是专家(不但有作者,还有审稿、编辑、书评者等)经年累月劳动以后的结晶,好比是蜜蜂的劳动,“你”不是工蜂面对花蕾采蜜,“你”面对的是工蜂已经酿出的蜜,再酿结晶。你阅读人们多重复杂脑力劳动以后的成果,多数时候你处在“成果链”的历史顶点。你的劳动不仅仅是“用水酿酒”,而是“用陈酒酿酒”!脑力劳动不是“一时冲动”的代名词,是积累的中间车间。假如你想到自己写书有多么折腾,你就明白阅读专家们的书籍有多么合适和幸福,特别是大师们的书。
11.扩大辅助思考的手段。作为科研人员,增加思考科学的时间是重要的。你一定有体会,很多东西好像是从聊天中来,无论是与导师、教研室老师,还是同学之间。但你不可能像周末“泡”茶馆那样投入聊天,你需要有一些手段和工具。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的知识,可以大大打开你智慧的潜能。虽然看不到有多少年轻科研人员用科研工具书,但在年长学者那里,工具书往往让人同时看到了一流学者的聪明才智和严谨科学作风。你也许不必等到年长了再买工具书,需要时就买。
12.重视自己留下的脚印。在最近流传的手机短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我们不怕泥泞的道路,是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留下脚印。用“泥泞”一词来描述有些现象是贴切的。比如,当前科学技术出版物的增长速度之快,使学者们区分手中资料是否优秀、是否有用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和资料太容易获得,现在的学术,少了困惑、失败、寻找、沉吟的过程,而没有这四样东西,学术不可能有它一定的深度。需要让思想的痕迹重返我们的学术论文之中。用具有历练性和进展性的语句,代替现今论文中呆板和静态的语句,是当务之急。做了优秀的课题,在写成文字时,要指明优秀的上位论文。引文的标注不仅仅是为了说说这个课题是什么,谁在做,重要的是标注和指明课题的重要贡献人、标志物和里程碑。你给了自己的论文这种课题学术史的连续性,也就是给了同行们在论文中对你的论文的继承性。值得记住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学术声誉不仅是你所完成和发表的成果,而且是你的成果和论文有同行在继承。一旦每位论文作者都这样想、这样做,我们就会从浮躁和“泥泞”的道路中走出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