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认为尊重学术的传统,与时俱进的改革,吸引与培养一流人才,追求个性与卓越,先进办学理念与使命的导引,激烈的竞争,缜密的制度及优秀的校长等因素造就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辉煌。这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如必须尊重大学的学术逻辑与相对独立性,提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构建公平竞争的大学生态环境及改革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等。
近年来,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成为我国高教领域一大热点问题。对第一个问题,人们往往会罗列出一大堆标准或特征作为答案;对第二个问题,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纷纷制定规划、对策,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些研究与实践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要,但从深层次看,如仅把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就当作指标去追求,而不深入探究它们是怎样成为世界一流的,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本文试图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因进行探讨,以期得出一些启示。一. 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因 纵观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其历史有长有短,走过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其成因却存在许多带有必然性的共性,绝不仅仅是国家支持、金钱累积的结果。
1.底蕴——不变的传统 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底蕴,它们在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都固守着同样的传统——对学术的信仰与追求,一致公认追求真理、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是高等教育永远不变的基本准则。
中世纪大学诞生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向上帝敬献虔诚,一是追求真理。随着大学的日益现代化,第一个目的渐趋淡化,但追求真理仍是世界大学的根本鹄的。如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的字样,意为“真理”。哈佛大学校训的意思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耶鲁大学校徽上写着“光明与真知”,这几个字历经300年风雨的洗礼依然光芒四射。哈佛大学前校长洛厄尔曾指出:“不论我们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单调或是狂暴,有两个事物总是新的,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这也正是一个大学所关心的。我们学校的年龄已经可以用世纪来计算,但只要它热切地追求这两件事物,它就永远不会衰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为达到目的使用的方法可能变化,但目的本身则永远不变。”
这真是一语中的。此外,为追求真理,世界一流大学都将3A原则——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作为最根本的学术价值观。学术自治的含义是大学学术工作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应不受政府及其他外部力量的干预,同时在决定和处理大学内部事物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学术自由是指大学里任何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都有权按照他认为正确的传统与法则自由地进行探索和研究。至于学术中立的原则,实际上是教授们作为争取学术自由而做出的一项妥协,即教授的自由以校园和学术界为限,对外严守中立,不过问政治和社会敏感问题。 2.动力——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如果说上述传统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不变的理念的话,那么,积极变革就是它们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作为时代进化的产物,只有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革新的大学,才能继承和发展大学理想、精神,引导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吸引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获得国际性声誉。柏林大学因率先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而迅速崛起,执世界高等教育之牛耳长达百年。
哈佛大学将英国注重本科教育、德国注重科学研究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熔于—炉,形成了学术性学科与实用性学科同在—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兼容,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兼顾,自治、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独特办学模式,而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现任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说:“大学永恒的传统是:我们要永远年轻,永远坚持不断自我更新。”牛津大学前副校长布洛克也说:“正是这种不断更新的新旧结合—变革与连续性的结合—使牛津大学始终处于大学队伍的前列,” 3.基点—一流的人才 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哈佛大学前校长康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前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麦克·黑姆也曾指出:“保持极优秀的教师阵容,这是我们大学的核心。”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最先考虑的即是聘请高水平的教师。在他主持下,柏林大学第一批学者汇集了神学教授施莱尔马赫、法学教授萨维尼、医学教授胡费兰德、哲学教授费希特、古典语教授奥尔夫、历史教授尼布尔、农业学教授塔埃尔、化学教授克拉普罗特等。史家称“从此再没有一位德国教育大臣或部长可以出示一张更可值得自豪的聘任表。”这些教授已足以使柏林大学能够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相媲美。尽管几位校长的背景不同,但其办学理念却惊人地一致,足见高水平教师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此外,学生质量是大学水平高低的的直接反映,只有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的大学才堪称世界一流大学。正是这些学生步人社会后成为社名流和精英,为母校争得了极大的荣耀。诺贝尔奖得主中剑桥大学有66人、牛津大学与哈佛大学各有36人、麻省理工学院有15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21人、普林斯顿大学有29人、耶鲁大学有14人、斯坦福大学有12人、东京大学有5人。在政治领域中,美国的历届总统中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为6人;在英国自1721年至今的73为首相中,29位出自牛津大学、13位毕业于剑桥大学;日本有8位首相出自东京大学。而且,世界—流大学还培养出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巨子、专家。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由于它培养出像阿尔都塞、德里达、萨特、福科、迪比等一批享誉世界的作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4.个性—标新立异,追求卓越 个性就是特色,就是“你无我有,你弱我强、你强我特”。大学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环境中,要赢得市场就不能拾人牙慧、亦步亦趋,只能靠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并以此去参与竞争,获取尊敬。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从该校10年的历程和成绩出发,告诫人们:“每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不是每所大学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对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 事实也的确如此。以美国为例,就人才培养来说,哈佛大学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麻省理工学院则出高级工程师。就规模而言,加州大学有9所分校,人数达十数万,而加州理工学院,则只有学生两千人左右,属袖珍型大学。就教学而言,康奈尔大学建校时就宣称:“建立一座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科目的大学”,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都是学生自由选课,而哈佛大学则坚持核心课程制度。就学科专业而言,众多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坚持“要么不办要办就要最好”的原则。如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它就把自己已有的各个学科都办好;加州理工学院也从不增加学院的学科方向,始终保持一所理工学院的本质,而且在理学和工学方面的学科设置也不全,但其现有学科几乎都冠领全球;斯坦福大学甚至将其在全美国排行前十名的建筑学院砍掉以集中力量办其它最好的学科。 5.旗帜—使命的导引 所谓大学使命是指对大学要干什么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培养人、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这三个方面。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与其使命的导引分不开。哈佛大学“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并使得学生能最好地利用教育机会……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方面据于领导地位”。耶鲁大学的使命就是教育学生要大有作为,并通过最丰富的思想训练与社会体验发展学生的智慧、道德、公民责任和创造能力,使之服务并领先于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正如查尔斯·西莫校长所说:“耶鲁教育使命的核心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这就是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要培养青年人在增进社区和国家福祉方面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服务精神。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认为斯坦福负有“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追求一流的神圣使命”。东京大学为使学校继续有力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于1987年郑重提出“把东京大学办成以研究生院为重点的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这些都是由高尚使命的正确指引导致大学发展进步的典型体现。 6.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 所谓办学理念是指对把学校办成什么样以及怎样办的认识,它给出学校未来发展的远景,对学校发展有定向作用。所有世界一流大学在办学理念上都独树一帜,并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其办学理念始终是统摄学校发展的灵魂。牛津大学在八百多年发展中,以十九世纪以前的“牛津学究”为载体,形成了献身上帝、献身学术的精神,并形成了求实、辩证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柏林大学之所以永载史册是因其提出并实践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和“学术自由”的理念。麻省理工学院校史研究者弗兰西斯·怀德总结该校办学理念时说:“让海龟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作为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大学,这种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该校不断探索如何培养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人才,追求“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威斯康星大学的崛起也是因为其“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斯坦福大学认为现代工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是人不是物,大学应紧靠大学建立科技园区。这一办学理念导致了硅谷的诞生,也正是硅谷成就了斯坦福大学的辉煌。我国近代北京大学的脱胎换骨也是由于蔡元培先生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 7.竞争—成长的源泉
竞争是发达社会运行的不变法则。“不管什么事业,如果没有竞争对手,就可能陷入腐败。大学事业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说,美国“大学之间为师资力量、学生、资金甚至为运动队而竞争”,“所有的院校都在竞争,如果不是为改变地位,至少也是为避免衰落”。曾任美国总统的普林斯顿大学文学校长伍德罗·威尔逊也指出:“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我们相信民主的活力在于多样化,在于各种思想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英国有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日本有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及早稻田大学,美国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顶尖大学又相互展开竞争,正是这种竞争使它们有了成长的动力和脱颖而出的机会。 8.规矩—缜密的制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缜密的制度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质量、办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在管理上,坚持教授治校,因此教授会是各大学中必然存在的组织,并享有广泛的权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会不但有课程的决定权,而且享有学校教学、科研等许多基础决策的决定权,包括教授评定、财政支出、学校发展规划等。在教师聘任上,一般实行“非升即走”政策,坚决杜绝“近亲繁殖”现象,目的就是为教师提供公平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好的教师队伍。在学生管理上,实行导师制、学院制等,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全面有效的发展。在教学上,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及灵活的课程安排、专业设置制度等。
另外,实施制度时既灵活又严肃,维护公正和权威。哈佛大学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生违背图书馆规定,私自将一本藏书带出馆外,从而在图书馆失火的情况下,这本藏书幸运地成为唯一幸免于难的珍贵文物。校长在感谢该学生为学校留下珍贵文物的同时,还是按照规定将这位学生除名。类似情形在其它一流大学普遍存在,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这种力争规范每件小事的严格制度蕴含的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品格。一方面,制度的外在威严,会使学校管理中的不公、不严、不廉等行为受到毫不留情的惩罚和处理;另一方面,在制度的外在威严保护下的高尚、理性、勤奋、廉洁、智慧则得到张扬,并不断纯洁、丰富和提高着大学的内在品质,从而营造出世界一流的“不败”神话和声誉。 9.舵手—一流的校长 大海航行靠舵手。大学就像一艘船,而掌舵人就是大学的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对一所大学的成功创建、平稳运行、革故鼎新、进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考察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它们的发展往往与历任校长的功绩分不开。这些校长不仅是各学科的著名学者、教授、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教育家的战略思想和理念,能高瞻远瞩地预见社会发展和高教事业的需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主动进行改革使学校始终保持超前状态;能激发出群体意识,能求贤若渴,大胆提拔高水平的学者,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任哈佛校长一职长达38年的查尔斯·埃里奥特对哈佛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推行“案例教学法”、创建商业学院、重建医学院、实行选修制度等,使哈佛大学终成美国诸大学的翘楚。其他如洛韦尔、科南特、博克之于哈佛大学,伍尔西、沃尔德、施密德特之于耶鲁大学,吉尔曼之于霍普金斯大学,怀特之于康奈尔大学,康普顿之于麻省理工学院,木下广次、鸟养利三郎之于京都大学等无不印证了大学校长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
二、启示 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建设出世界一流大学。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 须遵循学术逻辑,真正把大学当大学来办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形式与内涵都一直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传统也贯穿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整个发展过程。实事求是地说,国家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教事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也不容否认,政府过多干涉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甚至阻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破坏了大学发展的稳定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应真正把大学当作大学来办,还其追求学术、真理的本来面目。大学不是一般的社会机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培养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术的机构,所以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去管那些本不该由政府去管并且也管不好的事情。在宏观上,应明确地划分政府和大学各自自的责任,切实地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大学,把办学的具体事务交给大学校长和大学教授。当然,政府也不应推卸责任,它要为大学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和经费支持。在微观上,应认真审视和改革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切实地保障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和教授的学术理权及其学术自由。
2.必须提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20世纪40年代斯坦福大学因为率先实行产学研的结合创办了硅谷,而使其名震天下;哈佛大学的成功归根结底也在于其不断主动迎接时代挑战,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得益于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创举。只有敢为天下先,不断地进行教育创新,才能使一所大学逐步走向世界的巅峰。我国大学要想后来居上、赶超先进十分不易,由此不能亦步亦趋走别人的老路,模仿别人的做法,惟一的出路就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3.必须构建公平竞争的大学生态环境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曾说:“任何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任何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产物。然而我国高校之间长期存在重点与非重点,部属与省属,公立与私立的区别,并分别享有不同待遇。这种人为的等级制度极不利于大学之间展开正常的公平竞争和有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大学的活力。“北大与清华的龙头地位是教育部门的垄断政策扶持的结果,不是在国内国际竞争中打拼出来的”。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等级评估制度,鼓励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形成世界一流—国内一流—一般院校的动态梯队模式,唯其如此,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才有坚实的土壤。 4.必须改革校长选拔制度
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都是由学校董事会面向全世界,经过层层筛选而聘任的。开放、透明的选拔机制,使得那些有才学、有抱负、有能力的人走上校长的岗位。也只有那种有才学,有教育家的胆识、抱负,有较强的办学能力的人才可能不负重望,堪当大任。香港科技大学建校只有十几年,但其发展十分迅猛,这与其领导选拔机制分不开。丁学良教授指出该校“各个学院的院长,更不用说副校长、校长,统统都是全世界招聘来的”。反观内地的大学,自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校长实行委任制,并大多在本校干部中产生,校长当选后只向上级部门负责,其身份更多时候是“部厅级官员”,而不是一个学术领导人。所有这些,就校长选择本身而言,关系是简单了,但其代价是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衙门化”。这种现状一定要加以改变,一定要有大视野、大气魄,选拔出真正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和极强管理能力的一流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