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为当前我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观念应该有一个根本的创新和转变,即要突出培养研究生生对科学事业的神圣感和敬畏感;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智慧和个性化的自由探索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研究生教育应该更加突出素质教育的观念。当前我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观念应该有一个根本的创新和转变,就现状而论,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要突出培养研究生对科学事业的神圣感、敬畏感研究生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这不仅对研究生搞好学习,养成对待科学事业的正确态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在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培养研究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关键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矛盾,要反对狭隘的功利主义观念,培养研究生对科学事业的神圣感和敬畏感,培养他们对学习、对追求知识的认真和执着态度,培养他们对科学无私奉献的学术人格和精神气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人的实践有两种目的、两种善,“一者就其自身就是善,另一者,通过他们而达到善”。也就是说,有的活动是实现、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有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它是人的一切活动所趋向的东西,是“最高善(to ariston)”。所谓神圣,就是以某种东西本身作为实践的目的来追求,人们对它无条件地虔诚和敬畏。科学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东西,科学家必须对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神圣感、敬畏感,才有可能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对科学事业的神圣感与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神圣感是相通的。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神圣具有质的规定性,它只能是对美好事物而言而不是相反。因此,研究生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次,从根本上说,对美好事物的神圣感和敬畏感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它是一个人对信仰、信念和原则的坚定性;是追求真、善、美的执着精神;是抵御错误思想观念和不良诱惑的人格盾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灵魂。对神圣感的培养本质上是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可以说,这种人格是一个社会中美好事物得以存在和实现——甚至也是一个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内在主观条件。比如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仅仅有完备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有对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无条件的敬畏,有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看得非常神圣的道德人格和法制人格才行。同样,科学事业也需要对它怀有神圣感和敬畏感的科学人格。在当代中国,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狭隘功利主义有蔓延的趋势,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神圣感有某种程度的失落。这一问题从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上也反映出来,如果不正确引导,将是阻碍优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前提性因素。历史证明,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狭隘功利主义一旦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价值观,人们就可能丧失对其他美好事物的神圣感。当一些人把个人利益视为人生最重要的利益和目的的时候,个人功利就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上帝,对它顶礼膜拜,而其他东西包括道德、法律、良心、人格尊严、爱情、权力等等都可能沦为工具和手段。
在一些研究生身上,神圣的失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术风气不良和学术道德缺失。在科研工作中,一些研究生抄袭、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容忽视。一些人对他人的知识产权缺乏基本的神圣感和尊重,在完成作业、课题设计甚至毕业论文时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对学术研究的态度较为轻率。个别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粗制滥造、学风浮躁、不负责任。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动机和目的较强。当前,有不少研究生更加注重的是科学工作对个人的功利价值,将增加经济收入、拿文凭、换工作、晋升职务职称等作为目的的人比较多,纯粹为了科学事业而学习、视科学为人生的人比较少。
英国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J.D.Bernal)指出:科学研究的目的有三个:理想,即纯粹出于理想而研究科学;心理,即纯粹出于心理需要而研究科学;功利,即为了某种功利目的才研究科学。理想和心理动机都是纯粹出于好奇才研究科学,它把科学本身作为目的。 我们不主张完全的理想主义,更不主张完全的功利主义,而主张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但是,就我国当前的现实而言,研究生素质教育尤其要突出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理想主义,要反对过分强烈的功利主义(这里指的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狭隘功利主义)。从本质上说,以国家、民族或者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的功利主义与对科学事业怀有神圣感、敬畏感的理想主义之间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而在一定限度内,个人功利主义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它走到极端,成为研究生的一种学习风尚,成为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那就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因此,研究生素质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及一切美好事物的神圣和敬畏感,培养他们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奉献精神。要把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学生的人格教育统一起来;要着力批判历史和现实中见利忘义的人格品质,大力弘扬、宣传历史和现实中为了科学真理、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仰而献身的人格精神;要把培养研究生对科学事业的神圣感与对研究生的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统一起来;把对狭隘功利主义的批判与对积极的革命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倡导协同进行,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要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智慧和人生智慧科学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智慧?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一种知识教育还是一种智慧教育?这是当前我国研究生素质教育必须正确处理的观念问题。可以肯定,科学既是知识,也是智慧,在当前的研究生素质教育中,重点要突出科学是一种智慧的观念。 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过分强烈的知识化倾向。这里的知识化倾向,也可以称之为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倾向。这就是说,把科学仅仅看成是一种知识;把研究生仅仅视为知识的传承者;把研究生教育仅仅看成是对研究生的一种知识灌输。这是不利于科学创新的,也没有抓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它主要不应该是一种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一种智慧教育。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知识化倾向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识化的教学方式。研究生教学还是以课堂内的知识灌输为主,老师讲的主要还是知识性的内容,比如概念、公式、定理等等。这种教学方式忽视对研究生智慧的开启,忽视对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对他们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二是知识化的考试方式。研究生的考试主要还是侧重于知识测试,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本身掌握的情况,忽视对他们的科学智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察。考题大都突出知识性、标准性和答案的惟一性。这些问题,从一项调查可以得到说明,目前高校有65.5%的学生认为,一半以上老师仍然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以分数论高低。”54.4%的学生认为,一半以上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缺乏师生互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把科学仅仅看成是知识,这是片面的。应该说,知识与智慧都重要,知识是智慧的载体,智慧凝结在知识之中。但二者又存在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知识只是手段、途径,增进智慧才是目的。知识型教育教给研究生知识,智慧型教育教给研究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苏格拉底甚至认为,无知并不是智慧的对立面。当前,研究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从知识教育转变到智慧教育,突出培养和开启研究生的科学智慧和人生智慧。在一定意义上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质就在这里。比如学中国历史,绝不应该仅仅要求研究生去背诵历史知识,而主要应该培养研究生从历史事实中把握历史智慧的能力,如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对当代的启示、历史分析的方法等等。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知识,中国人不知道的很少,但知道这一知识不足以成为历史学家,而郭沫若根据这一史实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他就堪称历史学家,因为他从中总结出了一种反腐败的历史智慧。
自然科学也包含知识和智慧两个层面。纵观科学发展史,智慧就是科学家对现有知识的怀疑精神;是科学家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是设计、操作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技巧;是关注新事实和新现象并从中发现创造性理论的能力;是在学术交流中对新信息、新问题的把握能力;是凝结在知识之中的创新观念等等。
为了培养和增进研究生的科学智慧,除了提高导师素质,改革研究生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改革研究生教育体制等等,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加强文理融通和哲学教育
文理融通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它在倡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的当代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教育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研究方向内进行的,这容易造成他们的知识面狭隘,只注重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内的“精深”,而忽视知识面的“博大”;导致研究生在“洞穴”中思维;导致文科与理科之间、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之间的隔膜。为此,要加强文理融通,对研究自然科学的研究生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同时,无论对文科还是理科的研究生,都应加强哲学教育。翻开科学史不难发现,最伟大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甚至他们本身就是伟大的哲学家,作出过很大的哲学创造。无论亚里士多德、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马赫、彭加勒都莫不如此。他们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是双重的:既在科学上作出了开创性甚至划时代的贡献,又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树立了丰碑。他们的哲学智慧和哲学创造对他们的科学成就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比如马赫,他既是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先驱,又是后现代科学和哲学的重要人物。他的研究横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和科学史等领域。在哲学方面,马赫的哲学著作《感觉的分析》、《认识与谬误》等都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至今仍是世界学术名著。马赫的自然主义、进化认识论、环境伦理学思想都是超越时代的智慧;他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平主义和科学主义等至今都具有重大价值。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甚至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关于哲学、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著作不比他的科学著作少。
2.要对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有新的定位 在一定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培养知识分子,而是培养智慧分子;不是要培养纯粹知识型的单面人,而是要培养知识与智慧兼具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培养人类知识的传承者,更要培养人类知识的反叛者和新知识的创造者。因此,研究生素质教育主要不应该仅是灌输知识,而应该培养研究生的洞察力、判断力,增进研究生的智力和 智慧,让研究生掌握科学方法。要使研究生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训练,致力于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增进科学的怀疑精神以及在心智上获得全面发展。
3.要学习“大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智慧更多地包含在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知识化教育注重的只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结果,而对创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的灵感、智慧、思维方式等却完全忽视了。其实,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精华。我们往往只注重相对论,而对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过程中的大量思想实验、创新思路等却视而不见。因此;智慧型教育应该是大科学教育,它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是科学实践、科学活动的教育;不仅将科学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而且把它作为科学家的人生智慧来教育。研究生也应该学习大科学,应该读科学史,读科学家的传记、日记、实验报告和其他文章。
4.加强实践教育 知识化的教育过分突出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教育。智慧型教育应该突出对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因为它是增进智慧的根本途径。研究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不仅要有所知,而且要有所行;不仅要懂得一件事情应该怎样做,而且要懂得一件事情是怎样做的;不仅要注重掌握书本上静止的、逻辑的、简单性的知识,更要注重掌握实践中千变万化的、非逻辑的、复杂的知识。因此,研究生素质教育应该突出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三、要突出培养研究生个性化的自自创造精神 研究生素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个性化的自由创造精神的培养。针对这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以下几点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1.要进一步克服行政对学术自由的干预
自由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有论述。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盖学院自由正是学术进步之基础也”,“国家什么东西都可以统制,惟有科学研究不可以统制,因为科学不知道有权威,不能受权威的支配”。应该说,当前我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在总体上是自由的学术圣地。但是,行政对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干预过多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个别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是按教育、科研规律办事而是按政治规律办事;不是办科学教育,而是办政治学校、政治研究所;个别大学和研究机构存在官僚化的趋势,教师、科研人员在科研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太多等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营造自由探索的大学精神,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个性和自由创造精神,对此,应该坚决克服。
2.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倾向对学术自由的限制
学术自由的实质是尊重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急功近利势必破坏学术发展规律,破坏自由的学术精神,从而最终损害科学事业和研究生培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研究之目的,在于发宇宙之奥秘,成事物之创造,斩然有新的发见与发明,本不能刻期袭取,或期数年以后,甚而或期诸数十年以后,均未可知,势不能责以每月中均有成绩”。这些话对我国当前的研究生素质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都在奋起直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纯粹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水平;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把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作为考察教师、科研人员工作的惟一指标;把发表论文作为研究生能否参加毕业答辩的基本条件。这些做法如果走到极端,就可能只注重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短期效益;使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无法按照科研、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和学习,从而损害学术研究的自由探索。 3.要克服形式化倾向对研究生个性的泯灭
研究生素质教育应该尊重、宽容甚至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个性;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存在明显的科学主义和形式化倾向。比如,注重研究生思想和知识的统一性,忽视研究生的个性;教学中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多样性、特殊性等等。在教学手段、方式上,形式化倾向更加值得关注。比如多媒体教学,如果教师越来越注重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就有可能忽视教学内容本身。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中,如果技术手段得到过多使用,技术理性就会使研究生失去个体理性。事实证明,学习和研究都是一种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活动,对高技术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使用应该加以积极管理,使之不致泯灭研究生个性化的自由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