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学期制与短学期制
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它往往是根据各国的国情来决定。学制通常实行学年制度,而学年制度每一学年又包含若干学期,有的两学期,有的三学期,有的四学期。我国传统的学期制采用的是两学期制,即一个学年分成春秋两个学期,中间由暑假和寒假隔开。每个学期的时间一致,教学时间为20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国际高等教育交流的增加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两学期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传统的两学期制存在种种的弊端和不足,最为突出的是它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传统学期制学期时间太长,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节奏慢、效率低,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20周一学期对于某些基础讲求系统性的基础课程是合适的,但是对于有些选修课程就显得时间太长了,学习时间不紧凑,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是教师不善于提炼出课程核心内容,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因为教学时间跨度太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比较难以把握住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较难提炼出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就会对所有内容平均分配,缺乏主次之分。由于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及其时间长短相对固定。导致部分教师满足于现有课程的重复性教学,而不主动追求自身知识的更新和学术前沿的追踪,缺乏开设新课的压力与自我完善的动力。第三是学分制中课程总量不足,选课门数少。现在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由。但目前实行两学期制,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选择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有些课程开设的时间可能有三、四个学期。课程的总量显得不足,如果实行三学期制或四学期制的话,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也能极大地拓宽知识面,吸取更多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的知识营养,无疑是有诸多益处的。
短学期制,顾名思义就是将学期缩短,目前国内的短学期制主要分为三学期制和四学期制。三学期制是目前进行学期制变革的多数高校采用的一种学期制模式,其形式多样。有两长一短的学期,有两学期加暑期课程,有两学期加暑期学校、有两学期加“工作学期”等。四学期制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少数院校实行的一种较为独特的学期制。实行的学校不多,目前国内只有上海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实行。纵观这些学校的四学期制,学期制安排各有特点,如上海大学的学期构成为3个为期12周左右的学期,外加一个为期5周左右的夏季社会实践短学期。针对传统两学期的弊端而进行的学期制的改革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传统两学期制的不足。推行短学期制度,对学生而言,扩大了他们选课的范围,有利于自主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知识、经验与能力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对老师而言,有利于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集中精力搞科研,获取前沿学科信息,也可以更进一步地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更多的知识蕴涵。
二、短学期制的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进行学期制改革的高校为数不多,但具体实施的形式多样。本文以上海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高校“短学期制”的实施情况及其课程设置。
上海大学是进行学期制改革的最早一批学校之一。在钱伟长校长的倡导下,上海大学于1985年开始试行短学期制,它采用的是四学期制,即每学年设置三个理论教学学期(秋、冬、春季学期)和一个夏季学期。每个理论教学学期内安排10周理论教学,1.5周考试;实践教学(五周)插排在夏季学期中,集中安排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等环节,这有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这种学制安排较为灵活,不仅可以根据节假日灵活安排放假时间,也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整课程的设置。
在上海大学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大学本科课程一般分为五大类: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各类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夏季短学期主要用于实习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调查,本研究认为上海大学短学期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1)分段教学:短学期制下每学期只有12周左右,对于一些强调系统性的基础课程,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上海大学采用了分段教学法,将基础课程拆成1—6学期的课程。例如大学英语A,在传统的两学期制下为四学期的课程,上海大学将其拆开成六个学期的课程。其他专业基础课也是如此。(2)开设课程增多,增加了选修课的选择度:就上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而言,学院一共提供了91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学生从中选择30个学分,选择度超过了3:1;除此之外,学院提供了69个学分的任意选修课,学生从中选择至少18个学分的课程,选择度也超过了3:1;(3)课程设置灵活:上海大学的短学期制包括三个理论教学学期和一个夏季学期。夏季学期用于实习,调查等,可以集中时间,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效率。
三、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弊
参照目前我国学者对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已有研究,我们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的在读本科生进行了小样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包括外语学院、影视学院、中欧学院、材料学院、机械自动化学院、国际商学院、生命科学院、计算机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环境化学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国际商学院、通信学院共15个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其中大一学生20人,占38 5%;大二学生19人,占36.5%,;大三学生10人,占19. 2%,大四2人,占4%。男生16人,占30,8%,女生36人,占69. 2%。该研究共发放60份问卷,回收问卷5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2份,问卷回收率为90%,有效率为96 3%。结合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和已有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短学期制的课程设置。
(一)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优势
短学期制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弥补传统两学期制的很多不足,最为突出的是提高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短学期制的实施,增加了学生选课的机会。过去大学四年,只有8个学期,即使每学期都设选修课,每个学生也只有8次选课的机会。实施学期制,选课机会又增加了很多。选修课主要安排在短学期,这样就开发出更多的课程资源。同时也使得跨校区、跨年级、跨专业选修课成为可能。此同时,推行短学期制度,可以扩大学生选课的范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知识、经验与能力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学者一致认为短学期制课程设置最大的优势是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
本研究也表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短学期制程的可选择度较高。由此可见,短学期制提高了课的选择度。学期的缩短,开设的课程也随之增加,学生选择的课程也比较多,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专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在本研究的访谈过程中,学生普遍对课程的选择度表示满意。他们认为短学期制的课程设置“灵活度高”,且“选择面大,接触的多”,这个结果与目前我国学者对短学期制优势的分析所达成的共识是一致的。
(二)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弊端
虽然短学期制在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选择上存在很大的优势,但是实行短学期制依旧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如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材编辑等多方面的压力。短学期制一个学期只有15周或者10周左右,这样除了对课程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外,还要对四年的教学计划做全面地调整,编辑或引进适合短学期制的教材,以适应短学期制对学分制、选课制、主副修制等的新要求。由于学期调整后,每学期的学习时间缩短,因此要防止出现教学“缩水”,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进程“割断”,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目前我国短学期制下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课程的系统性较差;选课管理软件急待改进;适合短学期制的教材缺乏。
1.课程的系统性较差
课程的系统性指的是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一些基础课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连续的时间来集中学习才能保证其内容的系统性。由于短学期制每学期的学习时间比传统的学期要短很多,一般10周左右,这样一个周期的学习往往不能让学生很系统地了解某门课的具体内容,尤其是专业课,学生只能粗知略解,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造成了某些课程的系统性比较差。浙江大学在实施短学制后,很多学生反映“两个月之内必须把一本书学透,或是结束一门课的学习,这个消化过程对我们来说太快了”,“刚刚进入状态,学期就结束了”。本研究调查显示该问题确实比较突出,90%的学生认为无法系统地学习课程,尽管短学期制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来解决基础课程系统性不够的问题,但是就实施情况而言,学生依然认为无法系统学习课程。在本研究的访谈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短学期的课程“学得多但不精,学的广但不深,学得快但难消化”;“学习内容虽广,但只学及表面”;“学得知识挺多,但都不太全面深入”;“时间太短,对学习帮助并不太大,因为无法仔细系统地对知识点进行消化”;“学习不能很系统全面,学习的课程较多,广而不精”。
2.选课管理软件急需改进
目前,随着学分制的推进,我国高校基本采用网上选课,针对传统学期制的计算机选课和管理软件较多,而针对短学期制的软件则很少。由于短学期制下开设课程教多,课程周期较短,而且基础课进行分段教学,对选课软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究表明目前学生对选课软件最不满意的是该软件缺乏课程详细指导,系统速度过慢。由于开设课程较多,学生需要根据课程指导来进行选课,防止误选一些需要其他专业基础的课程。另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这些都是选课系统应该具备的。另外软件的运行速度也很重要,因为学期短,学生选课的频率大大增加,选课软件运行速度过慢就会导致学生选课拥挤。这也是选课软件需要改进的重要的内容。对于实施短学期制的学校而言,需要集中资源来开发适合短学期制的选课系统和管理系统软件。不仅需要提高软件自身的运行速度,而且需要增加课程的介绍以及学校对选课要求的相关规定。
3.缺乏适合短学期制的教材
由于目前国内实施短学期制的高校相对较少,针对短学期制的教材也比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院只有少量针对短学期制的教材,而且大部分是老师自编或是国外引进。笔者认为要充分体现短学期制的优势,必须要有专门的短学期制教材。短学期制缩短了每学期的时间,也就是缩短了课程连续学习的时间,如果依然采用原有的教材,就会造成授课时间不够,授课内容不全面不深人。对于一些专业课而言,如果没有专门的短学期教材,就会造成教师讲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无法把握,课程的系统性不够等问题。研究表明该校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无法系统地学习课程,这也证明了我们的推测。因此目前我国研究短学期制的学者几乎都提到短学期制教材的需求,访谈过程中学生们也多次提及短学期制的教材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所有实施短学期制的高校的共同努力。因为教材的编写是一件艰苦和长期的工作,是学者们智慧的结晶。因此,编写教材对于某个高校而言,是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的合作与努力。
四、思考与小结
经过对上海大学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短学期制虽然增加了课程数量,提高了课程选择的灵活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短学期制下的课程设置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体现了课程的系统性不够。由于短学期制学期短的特性,以及适合短学期制的教材的缺乏,短学期制课程的系统性确差,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深人和完整。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实施短学期制的学校没有针对短学期制的网上选课管理软件,选课管理软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实施短学期制的高校需要考虑到这些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特点,尽量集中时间,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让学生掌握到该专业最基本的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从国外引进教材和网上选课和管理软件。各所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编写相关教材或者改进管理软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周伟 唐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