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浅论研究性教学的六个环节

发布日期:2008-09-24     文章来源:    点击:

一、引言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此,我同高等院校根据国家需要及自身办学条件逐步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及教学犁四类办学层次,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发展战略。

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都不同程度地整合教育资源,推动课程体系创新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培养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特别是定位为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为达到预期的目标,正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新人才做为重点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为完成这样一个使命,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大力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性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也就成为教学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延伸,也是新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我们认为研究性教学应具备六个要素:(1)课程的知识体系具有完备性;(2)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符合认知规律;(3)理论教学有益于研究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极具启发性;(4)实验与理论教学配合紧密,具有研究探索因素;(5)教学环节张弛有度、赋予学生较大的自我发挥空间;(6)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性。

  研究性教学模式围绕这六个要素主要注重如下几个环节的探讨:即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的讲授艺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科学研究进展的引领作用、教材建设。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各环节地位及作用

  (一)理论教学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大学本科阶段,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占较大的比重。它为学生奠定了研究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理论教学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不仅是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科学研究,训练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备性,还应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研究”成分,为其形成研究性思维习惯和培养研究能力作好铺垫。

  任何一门科学或课程都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及独特的魅力,这些体系的形成本身就是经过科学工作者长期研究总结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案的设计在考虑科学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大力突出具有研究性思维训练价值的内容,把它们作为重要的知识点,强调创新性思想的意义及价值作为教学的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在注重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本门科学的产生、发展历程、未来趋势的全面介绍,重点强调思想方法的掌握,强调理论体系的创建过程,具有代表性方法的发现与形成思路,使学生不仅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方法论层面上受益,逐步培养研究性思维能力与习惯,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及具体工程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形式,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实验教学不仅是检验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学习实验技能与实验技术,还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揭示和反映客观事实及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是创造、整理、修改知识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过程。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源泉,而且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标准。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任何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即便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他也必须对他所关注的实验结果,甚至实验过程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说,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有两类:一是探索性实验,指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这类实验往往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二是验证性试验,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我们在教学中安排的大部分实验课中的实验都属于这种实验。实际上两类实验是没有严格界限的,因为有时重复他人的实验,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实现技术创新。

验证性实验是为掌握或检验前人或他人的已有成果而重复相应的实验或验证某种理论假说所进行的实验。在研究性教学中,除了巩固和验证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也可以通过实验把研究的具体问题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方面发展,以发掘学生的研究潜质。为了开辟符合认识规律的实验内容,我们把实验分为四个层次,即:认识性实验,模仿与学习性实验,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开发性实验,具有研究性质的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规律。

  (三)科学的讲授艺术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丰富的知识面,生动的表达能力,引人入胜的渲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学又是双边活动,因此,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也是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的重要环节。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长期从事本门科学的科研及教学的专家,而且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也颇有造诣,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本门科学的精髓;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才会做到融会贯通的知识理解,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及研究的兴趣,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堂讲授是普遍的授课方式,而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能够熟练地驾驭课程的核心知识,能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根据听课对象能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及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的讲授艺术应做到理论的严密性与表述的通俗性的统一,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实例描绘的统一,艰涩的数学表达与具体的物理概念的统一,严谨逻辑思维与生动的旁征博引的统一。同时,对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善于作画龙点睛的点评,使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得自己阅读所难以得到的知识量。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口头讲授中,充分感受到清新的学术见解、深邃的思维哲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师德风范,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学生养成研究性思维习惯,为日后的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能以苦为乐,也才能享受成功后的喜悦。老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者,科学素质的塑造者。这是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没有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长期磨练是难以胜任研究性教学工作的。

  (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几乎走进每一个课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独特优势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过去以板书为主的授课方式大得多的信息量传授知识。由于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独到的渲染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对于学生的预习、复习,加深对科学规律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诸多不足,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预测,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应用,课堂授课会有革命性的变革,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会给研究性教学提供更加理想的创新空间,成为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准确、适度、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不断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五)科研成果的适时引入对研究性教学具有引领作用

   任何科学都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新的理论及应用成果不断涌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补充是研究性教学的一大特点,适时地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科学研究成果的适时引入对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科学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经验知识,在一般的教科书或文献中不易见到的内容,结合理论教学适时地介绍给学生,也对学生养成研究性思维习惯具有引领作用。基础课教学如此,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更是如此。要想做好研究性教学工作,

教师必须坚持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教学与科研并重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学是科研理论及经验的系统化过程,科研是研究性教学的引领和强化过程。

(六)教材建设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体现了人才培养计划中知识结构设计的精髓。因此,教材建设是国内外各个学校及广大教师极为重视的工作。特别是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应该始终跟踪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深入与创新,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观世界知名的大学,都有大量知名品牌的系列教材,其结构之合理,内容之完备,知识之系统,流传之广泛都成为知名院校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材不同于科技专著,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著作。一本好的教材是经过专家教授多年的精心设计与组织,在教学及科研实践中经过多年的积淀与提升,集成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之精华编著而成。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先进性、实践性是教材的突出特点。

1.系统性。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具有系统性,使学习者经过本门科学的学习后对知识有系统的掌握,便于学习者在学习本门知识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科学性。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独特的核心内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应用对象及范围,如何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建立基本概念人手,引领学习者自然而顺利地进人本科学的大门,进而牢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及方法,通过基本应用实例和实践活动加深对本门科学的理解是教材的重要特点。

3.完整性。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是内容完整、概念清楚、通俗易懂、悬念极少的科学著作。它应该对本门科学的发生起因、发展历史、核心内容,基本概念的定义,重要理论的推导,具体实现的方法,本科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以及本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当前的热点作完整的阐述。同时对重要的基础知识作提纲携领的铺垫也是十分必要的。

4.先进性。对于一本专业基础或专业教材,先进性是其突出特点。因此,适时地加以修订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发展极为迅速的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专业教材更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成熟的先进知识适时地融入专业教材是保持教材先进性的必由之路。

5.实践性。一本好的教材一定要配以一定数量的习题和实验。对于以应用科学为主的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科学实验,它对学生掌握本门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作者简介:阮秋琦,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