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高教研究机构如何当好大学"智库"

发布日期:2008-09-22     文章来源:    点击:

着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大学内外部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理念、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等都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成为大学变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今,大多数高校设立了自己的高教研究机构。他们被视为高校的“思想库”、“智囊团”。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教研究机构工作卓有成效,也有一些高教研究机构因无所作为而悄然消失。

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一般称为高教所)如何定位?当前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应着重关注和研究哪些问题?日前,在中国传媒大学高教研究所成立20周年之际,一场主题为“高教研究:学校变革中的使命”的高峰论坛在该校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高教研究专家就此展开了研讨。

大学文化建设在当前高教研究中受到关注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在发言中指出,高校的教育研究,要服务于学校的发展变革,同时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当前,建设和谐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它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建设和谐社会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高校领导干部潜心研究,比如:从在思想层面上认真研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意义和内涵,并将其融入到办学理念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怎样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同发展;研究如何发挥大学对社会的文化建设的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使大学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心、文化建设的源泉;研究如何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不断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含量,等等。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结合自己近来对高等教育领域语言流变现象的研究指出,以文字形式显现的高等教育相关用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高教实践活动的思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教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变化。高教领域的语言流变,为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探讨了大学评估与办学特色问题。王英杰认为,大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它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政府的政策导向、校长的办学思想等都有关联,而文化更是与大学特色息息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所大学的文化就是它的办学特色,或者说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文化中。因此,要走特色办学之路,首先要研究大学的文化。

开展院校研究推进现代大学管理

如何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是高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与会专家都认为,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面对市场经济、大众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和现代大学管理的新特点,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研究现代大学管理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改革学校管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献君提出,开展“院校研究”有利于推进高校管理现代化。“院校研究”不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而是高教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是当前高教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院校研究侧重于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应用研究。其内容包括院校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和报告,院校年度报告的撰写与研究,院校日常管理中的专题研究,院校管理中遇到的新的重大问题研究,院校战略管理研究等诸多方面。

刘献君教授还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经验提出:开展院校研究,要特别重视学校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并使数据公开化,使教师、学生、职员以及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要建立全校统一的院校研究机构,调动校领导和研究人员两方面的积极性;要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同时建立院校研究案例库。刘献君关于院校研究的观点和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赞同,王英杰等建议,要将院校研究的工作制度化,使之成为高校管理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自身学科建设主动服务学校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高教所人员编制少、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较为突出,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应如何定位,怎样才能发挥高教所应有的作用?对此,清华大学高教所常务副所长王孙禺认为,高教所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扎扎实实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在清华大学这样拥有强大工科的院校,尤其应该如此。王孙禺认为,在学科建设上要强调开放性,比如清华大学高教所常年派出一到两位同志到国外工作学习,跟踪国外最新研究状况;所里经常举办或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与德国、巴西、瑞士、日本等国家高教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研究;通过外聘的方式引进高水平师资,比如,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就被清华高教所聘为兼职博士导师。

目前各高校的高教所,有的带有行政职能部门色彩,有的则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所长刘念才在上海交大高教所设立的时候就主动提出不要行政权力。刘念才认为,高教所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也是学校的智囊机构,研究人员可以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但不能代替领导决策,只有与行政职权相对分离才能保持思考的独立性。

高教研究工作多在幕后,除了少数校领导,学校其他部门往往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有些人难免因此而感到苦恼。刘念才认为,高教研究人员要有主动服务意识,为学校领导决策当好参谋,高教所在校内有没有地位,先要看有没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在学校的“985战略规划”、“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以及其他重大发展规划方面,在制订大学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等制度建设方面,在院校合并、新校区建设等重大策划方面,都应发挥重要作用。

高教研究也应结合实际突出特色

“现在大家都在讲特色办学,高教研究也应该紧密结合校情和当地实际,突出特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说。雷庆将北航高教所的发展思路总结为“研究北京教育,研究工程教育,用工程方法研究教育”,他认为,大多数高校的高教研究所编制“小而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研究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立足点,选好突破口。由于把握了北京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较早开展工科教学改革的校情,北航高教所近年来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具体的教学改革层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国传媒大学高教所也十分注重特色科研。该所所长王保华指出,传媒教育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基本特色,中国传媒大学高教所成立20年来,一直将媒介素养研究和传媒领域的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基本研究领域,力图在传媒学、教育学之间架起学术和思想的内在联系,寻求传播学和教育学新的生长点。实践证明,走特色型高教研究之路,不仅是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更容易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