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高等教育活动规律性的科学,是不能回避改革这一主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学界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大多是关于改革内容的研究,一直没有走出“对改革过程研究不足”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阶段和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
一般而言,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阶段划分应该基于研究队伍、研究方式及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但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事实,也为了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我们综合考虑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研的特点,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1978—1984年)
1966年至1976年期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称作“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摧残,实际有名无实。粉碎“四人帮”之后,高等教育领域内开始拔乱反正,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正确的办学方针逐步恢复与确立。1979年国家科委、教育部和农林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提出高等学校是我国文化和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高等学校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1979年5月教育部召开直属十一所工科院校专业调整会议,6月又召开直属综合大学理科专业调整会议。1980年开始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1983年起,高等学校开始进行招生制度的改革。其间,我国先后颁布《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关于全国毕业研究生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问题的报告》等文件,涉及教师、学位、自学考试、留学教育、毕业生分配等多个方面。
在这一阶段,一些研究者提出和研讨了改革高等教育的新思想、新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开始缓慢进行。但是,同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样,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阶段的研究,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多为建议、意见、看法等层而,鲜见学术层面的研究成果;从研究成果的形式来看,研究成果散见于报纸、期刊、政府文件、报告中;从研究的具体内容上看,主要是关于我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方面,且粗浅地涉及招生制度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等方面。
(二)起步阶段(1985—1991年)
1985年中共中央同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并于1985年5月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为了适应和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而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一步。目的是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摆脱近百年来模仿和移植外国高等教育的局面,改革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的弊端而造成的许多问题,如政府对高校统得过多的问题,进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沿着“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前进和发展。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启动全方位改革的开始。
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是在旧的经济体制过渡时期进行的,在研究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不仅研究成果显著增多,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而且开始出现研究视角多维化的迹象。具体而言,从研究范围看,涉及招生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制度改革、专业调整改革、学科结构改革、教师队伍结构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生制度改革等领域。从研究的具体内容看,涉及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检验标准、依据、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及改革的突破口等,另外,有的研究者就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高等教育膨胀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朝着综合化的趋势发展,还有的研究者提出将竞争机制、商品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改革领域。从研究视角看,有的研究者开始尝试着从系统论、经济学、哲学等视角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三)确立阶段(1992—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1992年为界,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过去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在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大框架内进行改革,这一阶段面对的是即将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科技体制,高等教育体制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变。1992年12月制定了《关于加快改革和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出了“21I工程”计划,即面向2l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是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目标,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引向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阶段。1994年国家教委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计划。1995年5月,我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后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研究是在“科教兴国”思想的指导下,是在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除此以外,这一阶段的研究较前两个阶段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如果说前两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话,这一阶段开始向微观转向。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阶段除了对前两阶段已经开始的研究更加深入开展之外,又涉及了高校收费制度改革、高等教育观念改革、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改革、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并就高等教育立法、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的视角上来看,也开始尝试从文化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审视。
(四)成熟阶段(1999年至今)
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从1999年1月1日起实施。《高等教育法》将前两阶段的高教改革思想和改革成果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它并非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而是通过有效的倡导和鼓励,激励各高校积极参与,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投入之多是建国以来罕见的。
在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趋于成熟和系统化,是在多重理论基础之上的、多学科视角下的研究,并开始对台湾、香港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研究,表现为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特点。从研究视角来看,有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从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有的研究者尝试在多元智能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资源优势理论(R—A理论)、治理理论、博弈沦、人力资本理论、世界秩序模式规划理论等多重理论基础上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另外,有的研究者开始在后现代主义、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理念下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并尝试对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预期影响进行研究等。
二
就改革自身而言,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需要进行研究。一是改革的内容,即改什么的问题;一是改革的过程,即怎样改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十年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也不例外。
(一)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理论与高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理论相比,前者对于改革的成败更为重要。但是广大研究者对我国三十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研究,而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将高等教育改革过程分为“战略”和“策略”两部分进行阐述。“战略”指的是对整个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所碰到的一些基本理论所持的看法和观点; “策略”则是指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步骤中的那些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改革战略
有的研究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的学校相对采用“突进式”,而有的则相对采用“渐进式”。新建的高校在体制、课程、教学改革中往往有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可以说是相对“突进的”,而较老的高校则比较求稳,多采用渐进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就改革形式而言,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应当遵循在中央全局性指导下的学校为单位进行改革的战略。。
2.高等教育改革策略
有的研究者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三个有利于”原则,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有五种策略:一是主动改革;一是自主性与自上而下的收革;三是渐进改革;四是适应式改革;五是先体制外再体制内改革。
(二)对高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改革观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而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从高等教育的目的观、本质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方面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观经历了重视社会本位向重视个人价值的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的转变,人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得到尊重,人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得到尊重;高等教育本质观的中国式理解为“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质量应兼顾学术、社会需要、受教育者意愿和能力等多方而因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但高等教育人才观应定位于通才,是建市在专业基础之上、通晓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文科学的T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应是整体性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2.高等教育改革动因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动因,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动因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主要有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收革、以需求为导向和以开放为特征的社会流动三方面动因。
二是动因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主要有社会的、科学的、文化的、教育的四类动因。所谓社会的,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体制)变革以及经济发展等;科学的,主要指科学技术进步及其由此引起的学术革命、学科发展等;文化的,主要指社会文化变迁、外来文化影响以及大学思想、大学观念的变革;教育的,主要指作为高等教育之基础的初、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变化等。而社会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动因。
三是五动因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内力五方面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动因,政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文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动因,科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因,内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综合因素。
3.高等教育改革目标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以下两类观点:
第一,从高等教育自身出发确定目标。有的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包括高等教育体制、结构、质量三个方面。有些研究者则具体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文理渗透;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将我国高等教育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战略目标。
第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确定目标。具体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以创新为特征的素质教育;为了人性的解放;把大学生培养为合格公民;实现和谐教育。
4.高等教育改革内容
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改革两个方面: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涉及了办学体制、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招收与收费、毕业生就业制度、高等学校经费投入体制等很多方面: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办学主体等方面,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一致的,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原有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主要是以政府为主的单一的办学主体,限于我国政府有限的办学能力,应该努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避免因办学主体结构单一带来的弊端。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从单一向多元的实现应该有一个过渡阶段。我国应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为目标,逐步形成政府办学带领下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建国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集中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特点。随着寂静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原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理顺政府与地方、教育部与相关部委的关系;积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是我国广大研究者基本达到共识的,但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口则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有四种: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解决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问题;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转制”,即改为“国有、民办、公助”三种类型。
第三,自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实行并轨制以来,学界就开始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找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来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第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一计划、兼筹并顾”、 “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的大政方针,转变为逐步放松控制强度,引入指导性计划,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实行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的毕业生自主择业。针对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的研究者通过分析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就业市场,认为现阶段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初创时期,但初步确立了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有效结合的理论基础。有的研究者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理论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体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我国目前要把大学毕业生的配置纳入市场轨道,并积极稳妥地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
第五,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统一计划的投资体制,高校办学经费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就是要将这种单一的投资体制改革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学校产业、社会捐助、学生缴费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的投资体制。新的投资体制确定之后,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回收教育成本等三个方面。
(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改革等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规范,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应突出以下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怀疑的态度;二是夯实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三是加强素质教育这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很多研究者认为,人才培养的时代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并通过分析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熏陶不够、专业教育偏窄、功力倾向严重等问题,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应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则,努力培养科技水平和文化素养兼备的人才。
第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较为陈旧落后,不能反映科技新成果,必须进行改革。我国教学内容改革表现为以下走向:一是科学与技术占主导地位,二是人文科学再受重视,三是数学将成为课程的重点,四是道德教育成为热点。而课程改革表现出课程平台的基础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课程方向的人文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课程趋势的国际化等特点。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高校积极探索,高校教学管理逐步趋于制度化,形成了学分制、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制度、中期筛选制度、学位制度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一些院校也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清华大学在校内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学院制管理;二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管理.打破教研组体制,逐步过渡到系管教学;三是组建跨系的研究中心或研究院。
5.高等教育改革价值取向
21世纪,随着知识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教育投资收益的增加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随着高等学校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功效性特征将日益突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一改以往的象征性,而更加趋向于功效性。但是,这种功效性是建立在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适应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的基础上的,而非急功近利。有研究者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文件,发现指导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观有国家主义、经济主义、精英主义、官僚主义等。
三
政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有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改革动因的研究
我国研究者对高等教育改革动因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出发来探讨高等教育政革的动因,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改 革动因研究一直难以有所突破。有研究者提出借鉴阿什比的立场分析法,从求学者的“压力”、社会需求的“吸力”、大学的内在学术逻辑“张力”三方面分析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但一直没有研究者进行这方面尝试。所以,我们需要寻求其它的一些方式来探究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
(二)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研究
学界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多是关于改革内容的研究,鲜有涉及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研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研究对于改革的成败更为重要,因为改革的方案、思路在实施时,若不讲究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和策略,是很难成功的。我国研究者应更加关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研究。
(三)高等教育改革代价问题的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一个永恒的、常谈常新的话题,人们往往赋予高等教育改革以发展与进步之意,把改革与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人类的文明进步联系到一起。但是,改革是一个从旧到新的变革的过程,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之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代价和进步并存的过程。而我国高等教育誊改革的研究却鲜有涉及代价问题的研究。
(四)高等教育改革支撑系统的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要顺利进行必须依赖来自这个政府、社会以及高等学校内部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撑系统,虽然有的研究者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支撑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却没有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专门的研究,研究者应该借鉴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支撑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五)高等教育改革中心理因素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在高等教育变革与适应过程之中,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人的群体和个体心里也必然受到影响,在不断的心里冲突逐渐适应。而人的因素是一项高等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它将必然影响改革的成败。虽然,潘懋元先生在《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中早已提出了从心理学的观点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心里因素进行研究,但是三十年中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成果中却鲜有这方面的研究,这就需要我们对高等教育改革中心里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积极适应社会变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教育研究者也对改革的多方面问题领域进行了研究,在高等教育过程和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作者简介: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高等教育学研究;刘亚敏,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