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路径之一是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四十年能源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的降低主要是由工业贡献的,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优化也带来了显著的节能成效。因此,应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强化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行业新建项目,加强对高能耗企业生产运营的监测和节能环保执法监督,加快推进高能耗行业绿色改造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应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统筹处理好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近期与远期、低碳发展与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清洁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另外,要积极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
路径之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条件难以实现,需要对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等进行系统性、变革性的研究。一是要突破新能源的捕获、转换、存储及利用技术,力争在薄膜光伏电池、量子点电池、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电化学储能机理与关键材料等新能源关键技术方向尽早取得新进展。二是要突破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实现源、网、荷、储的高度协同。三是要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的储能装置研制,提高储能技术应用的经济性与灵活性。四是要以“新基建”为契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交叉融合,抢占颠覆性产业科技创新制高点,构建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智慧能源等多能互补高效能源系统。
路径之三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加快变革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能源、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学科专业,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传播绿色低碳育人文化。另一方面,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专业共办、教材共编、师资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服务支撑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相关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路径之四是倡导简约的生活方式。实现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既要推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也要倡导民众更新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应践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低碳、安全的消费习惯。一方面,要弘扬节约用能、简约生活的绿色文化,杜绝不合理用能。另一方面,要提高终端用能效率,积极推动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全社会终端用能水平和效率。
路径之五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要广泛汇聚全社会各行业力量,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破除地方保护、区域分割和行业壁垒,统筹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的关系。一是要抓紧出台国家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三是要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将石化、建材、钢铁、造纸和民航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企业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市场中来。四是要强化“碳达峰、碳中和”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建立统一的能源数据平台,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提升碳监管与交易体系运行质效,助力各行业早日实现碳减排目标。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