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实施路径的浙江探索

发布日期:2020-07-02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0-06-30 推荐人:苏晓亚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作为振兴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重要行动计划,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是新时期全面提升教师质量的战略选择和全新行动,也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包括为何监测?监测什么?如何监测?监测结果何用?2014年,浙江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六年来从监测理念、监测内容、监测方式和监测结果四个维度探索了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实施路径,可以为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提供实践参照。

一、聚焦教师画像的个体描绘

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应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根本定位是促进教师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手段和方法。但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和保障制度大多强调对教师教育质量的“整体定性”和高度评判,扮演着“评判者”角色,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导致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和保障过程中出现很多“造假”现象。更严重的是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只针对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表面的教学工作,忽视了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内部要素——教师和学生发展。随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更加明确,质量监测作为一种大规模评价,使用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模型等现代测量理论与技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包含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在内的教师教育综合质量信息以更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从而更加客观地反映教师教育质量,并对教师内部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深入挖掘,以实现对教师画像的“个体描绘”,这应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监测的基本理念。

新时代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新时代,我国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为根本目标,重点关注教师的德育能力,促进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为体现教师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浙江省在“十三五”教师教育创新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师德养成教育”,那么,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也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师德育能力。因此,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实现立德树人和教师德育能力的目标,重视教师个体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品格、德性、情感、价值观、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也要以了解掌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便实现个体描绘的教师画像。

建立基于教师画像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标准。“教师画像”通过分析挖掘教师个人信息中的知识与规律,创新研究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路径,教师可以在自我认知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教师画像也要符合国情、区域的整体要求。因此,需要结合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等全国性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对教师教育质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合教师的个人特征、职业特征和社会特征来构建聚焦教师个人画像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标准。例如,浙江省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性测评,用雷达图等可视化形式,旨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进行个体画像式描绘。

二、立足过程本位的全面监测

经过三四十年探索,我国形成了包括理念、结构和标准、监测指标等在内的、完整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但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内容特别重视输入条件(如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生源质量和教育环境等)和输出结果(如毕业率、教师资格证获得情况、教师获奖情况、满意度、工作情况等),却忽视了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忽视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观念、情感和行为等内在变化。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应当立足过程本位,实施全面监测,重视教师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尤其要对教师和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全面监测。

关注教师教育质量的跨学科多元监测内容。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应关注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力的核心价值,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科之间融合,提高教师综合育人能力,开发综合课程及基于主题的跨学科和项目式等学习能力,使知识内化为教师的综合素养,成为未来教师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和趋势。因此,开展跨学科的多元综合评价,多维度、多视角地整体监测教师综合品质和能力,逐步实现从重视外在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价或保障到重视教师教育质量多元内容的综合监测转变,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供可靠证据。此外,不仅要注重教师教育质量的结果描述,更要关注对教师教育质量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监测。为适应新时代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实现了从描述教师整体的学习结果到对教师个体学习过程的画像,从基于结果的阶段性、终结性监测转向过程本位的形成性、表现性监测,将针对学习的监测和为了学习的监测转变成为作为教师教育质量一部分的监测,在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多次、即时、动态监测。

开发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综合指标。为了实现过程本位的全面监测,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不仅需要考虑输入条件涉及的基础指标,也要考虑与学科知识、技能相关的硬性指标,更要重视教师的内在素养,如个人品质、道德品格,及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德育能力等软性指标,从而既能准确描述教师教育起点上的质量,更能综合呈现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人品格和德育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浙江省在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过程中,分别在普通高校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质量方面,建构了包括基础指标、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的教师教育质量全面监测的内容指标,包括600多项观察分析指标,95套量化统计分析表格。此外,大力开发和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大规模地获取、监测教师教育质量软性指标信息。浙江省充分利用智慧教师教育平台,探索并逐步实现了从抽样监测转变为覆盖每所教师教育机构和每位教师的大规模、大样本监测,不仅降低了抽样监测结论的误差,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准确性,也了解了被监测教师教育机构或教师群体的相对质量,准确掌握了每所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个体质量的发展状况。

三、搭建伴随式的数据采集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冲击愈发强烈,社会变革愈发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未知而教和为未来而学成为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数据可以为教师教育实施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也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传统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更多以“经验判断”为依据,最多是将信息技术表面地应用于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工作,缺乏现实数据的有效支撑。而“伴随式”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监控、追踪教师的行为和情绪变化,精确采集教师教育质量的相关数据,从而推断教师教育质量,详细精确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诊断,搭建伴随式的教师教育数据采集平台。

建立大数据支持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信息采集应当与教育部评估中心师范生培养常态数据采集平台有效对接,通过相应平台,建立基于过程管理、大数据分析、相关预警等可测可控的质量机制,实现即时化、精确化质量监测。同时,不断完善不同层级质量监测体系,对教师教育质量进行持续监测,每年发布师范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做好基于监测结果的问责和限期整改工作。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实施平台,助推实施教师教育培养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及基于大数据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分析与绩效考核,弹性采用量化与质性方法融合互补,实现教师教育质量相关数据的多元化采集与分析。2014年,浙江省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培训质量管理,统筹、指导和实施对教师教育的质量监控,检查和评估教师教育实施质量所搭建的工作平台,要求从培训课表上传、学员签到、课程评价、项目评价、项目小结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网络化管理,建立了精准化、实时化、科学化管理模式。

建立伴随式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机制。伴随式数据采集应是围绕教师教育质量全方位、多维度“伴随”,不仅要明确教师教育质量伴随式数据采集要素,如目标、主体、内容、工具等,还要根据教师教育发展全程采集。因此,伴随式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采集机制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教师教育全过程伴随式质量数据采集,根据多方面需要,明确数据采集时机。第二,教师教育全方位多维度伴随式质量数据采集,明确教师教育各阶段监测目标,前期数据采集重诊断,中期数据采集重教师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后期数据采集把握教师教育质量个性化水平,为提高教师质量提供针对性指导。伴随式数据不仅要采集教师教育基础数据(如教师教育条件),也要采集教师的变化数据,如知识、技能、情感、参与等;采集来自多主体(政府、高校、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教师)的能够反映教师教育质量的数据;根据目标和内容制定收集教师教育质量的相关数据,如教师教育基础指标、内容指标、实施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等。例如,浙师智慧教师教育平台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把师范生日常学习、技能训练及职后发展的轨迹进行“伴随式”详细记录、分析和归档,为师范生、指导教师、高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决策支持。

四、基于精准数据的持续改进

新时代教育质量监测应发挥全面诊断、决策咨询、客观监督、促进提升和舆论引导五大职能,而客观监督、促进提升和舆论引导三大功能必须通过加强监测结果应用持续改进才能得以实现,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也应如此。但是,传统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和保障结果应用更多是“表面反馈”,对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效果有限。那么,新时代要求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就需要基于教师教育质量的精准数据,进行持续改进。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定期公示或发布制度。通过对教师教育质量的持续监测,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公示或发布,了解教师教育质量的同时,更能够让教师教育机构的质量监测结果接受相关部门、社会公众的监督。例如,浙江省建立了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定期公示或发布制度,如定期发布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结合师范生专业认证,发布《师范生培养常态数据分析报告》,结合教师培训要求,发布《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分析报告》,根据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和改进意见反馈到各培养单位,在教师培训质量推门听课和抽查中,也将监测结果应用于各地年度教师培训绩效考核,加强持续改进。为了强化持续改进的效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强化监测结果的应用,监测和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完善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以及教师教育机构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建立基于通报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等手段的问责制度。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教师教育质量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动力源泉,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教师教育质量的切实提升,吸纳更多主体参与教师教育中来。而健全的问责制度是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有序实施的重要保障,问责制度的力度和效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整个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水平密切相关,问责制度建设也应不断完善健全,简单表面的反馈不利于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长远有效发展,也不利于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例如,浙江省以省教育厅为依托,建立了基于通报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等手段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结果问责制度,以发现反馈问题、接受监督、质量改进、改进问责等为具体措施,形成了“监测—改进—再监测—再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也确保了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持续改进机制的顺利运行。为加大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力度,浙江省实施了教师教育攀登计划(2019—2022年),建立“攀登计划”实施情况跟踪、督导机制,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实施情况专项督检和第三方评估,及时对“攀登计划”实施情况进行通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对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敷衍塞责的教师教育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部门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作者:周跃良、殷玉新,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本文系世界银行TCC6子项目——“十三五”振兴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大目标及政策建议研究项目(A12-201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