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更重视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提高 ——政协委员热议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

发布日期:2005-05-17     文章来源:    点击: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沉甸甸的10个字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一主题也成为今年政协会上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时间坐标:高教质量迈向成熟

1998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迎来“大众化”时代。如今,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达到2000多万人,居世界第一,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6年内翻了两番。去年,我国高校招生总数达到420万人,大约是1998年的4倍。高等教育在经历几年“跨越式”的发展后,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在逐步激化。

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高等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德智体全面和谐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贯彻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副校长李星如数家珍地列出了一张去年教育部门的工作时间表,一系列举措明确传达出高教狠抓质量的信号:2月,为推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7位院士、33位“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登上国家精品课程讲台;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六项重大工程,与高校直接有关的就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等三项;10月,教育部成立专门组织实施高校教学评估、履行质量监控职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12月,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把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关系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一点,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在工作实践中深有体会。他说:“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教育工作方针。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任何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抓住提高质量这一永恒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出实招,讲实效,不仅要让更多的学生进得来,还要让更多的学生读得起、学得好,个个成为栋梁之才。这是高校对全体学生、对整个社会应尽的责任。”

深刻反思:高教质量的重新定位

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经过连续多年的大发展,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图书设备缺乏、管理相对滞后等矛盾也逐步积累。与此同时,贪大求全之风近年来在一些高校逐渐兴起,学院竞相升格为大学,理工科、文科大学纷纷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迈进,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能否经得起就业市场的检验,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存在许多问题。”政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委员的提醒一针见血。“盲目追求升级,常常是造成低水平、低质量的重要原因。”王新陆认为,高校定位应该是办学的基础和前提,一些高校盲目规划、不切实际地确定高目标,使学校不停地处在“发展痉挛”的状态中,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教育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关部门应该给高校一个准确的定位,出台严格的标准,避免高校一哄而上追求“大而全”、“高层次”,使教育符合学校的规模和层次,在各自的轨道上健康成长。

“现在高校盲目追求科研成果和效益,以科研成果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和指标,却把教师上课的多少和优劣列为无足轻重的软指标。”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主委贺大经认为,这种导向显然是对大学课堂教学工作的轻视。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蔡述明对一些大学为确保就业率,采取调整甚至压缩本科教学计划的做法也非常反感。“本科教学计划的‘缩水’,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委员们的深刻反思中,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视野中逐渐变得清晰,“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不可低估,问题不容回避,方向不可动摇!”委员们的话掷地有声。

拓宽思路:高教质量直面考验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都必须直面的课题。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加强教育质量管理,不应该仅仅是教育部的责任,必须拓展承担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让提高教育质量真正成为大家都来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质量管理的重心过高,责任主体单一,就会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若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监控的重心下移,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的质量观,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并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式成为承担保障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将更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科学的教育质量应该把‘成人’与‘成才’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刘桂真认为,在高校中教学应为第一要务,要建立更加科学化、透明化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她建议,取消高校按论文发表数量进行的排名;教师岗位实施分类管理和聘任,设教学教师岗位,评定教学教授;在职称评定中首先考核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学质量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发挥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现在的青年教师是中国未来的大师,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稳定青年教师队伍。”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刘西拉对高校青年教师待遇问题一直十分关注,他认为,青年教师面临着生活和事业发展上的诸多困境,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教育管理部门要为“激活”青年教师工作热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实现高教工作重心的转移,2005年,高等教育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