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高校激励政策既要适当考虑教学与科研的区别 又要有利于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发布日期:2005-09-15     文章来源:    点击:

教学、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项核心工作。这两项工作的质量好坏、数量大小,事关一个大学在“排行榜”中的地位,事关学校的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事关学校的兴衰存亡。因而,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相对稳定的政策,考核、评价每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激励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就成为一个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最近不少学校在考虑实施或进一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有关的政策及其体系,出台更为合理优化的相关政策。为了提高政策制订的科学水平,使有关政策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取得良好的执行效果,努力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壁垒,合理确认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客观地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区别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功能上的差别

教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是创造知识。当然,两者都具有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作用。功能虽有侧重,但也有互相渗透。例如,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在科研工作中也可以兼有传授知识的功能。但这种“兼而有之”需要教师有更多自觉和辛苦的付出。

二、效用上的差别

效用在经济学上是指消费者从商品或劳务的使用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本文所谓的效用是指从事某一种工作(活动)对个体或组织所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好处和实惠。

从学校来看,站在学校发展的整体立场上,教学、科研都重要,但从学校快速发展愿望出发,或从“报点争点”考虑,科研的效用比教学效用要大。而且,一旦有大成果会很快使学校声名远播。若缺乏全局和长远眼光,科研的效用与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自然会被夸大,则教学会相对受到不知不觉的轻视,而科研会得到相对重视。

从教师个人来看,干科研工作的效用大,干教学工作的效用相对较小。干科研除相应的报酬(工资、奖金)外,还会获得教学工作所不能有的科研成果的效用,一旦有成果也会很快提升自己的“无形资产”。所以,在目前一般的政策背景下,尽管做科研有风险和辛苦,只要争得到课题,一般来看,倾向做课题的人还是比较多。

三、考核上的差别

从数量和形式上,科研结果(得何种奖、通过哪一级鉴定)易分级、计量,异议小;从质量和本质上,由于知识的价值难于及时实现有效的评估(有的知识成果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发现其价值),而且有门类之差别,彼此之间可比性差,在这点来上看,对科研工作则难于“计量”和合理计酬,对结果评估往往难以做到准确。与科研相比,虽然教学结果和效果较难分出伯仲,评价有争议,而教学工作量则相对规范,计量计酬相对容易,争议小。

由于考核结果直接决定分配,上述教学、科研在功能、效用上的差别,决定了考核上也应有差别。

四、分布上的差别

从相当多的高校来看,科研工作量分布非常不平衡,20%左右的人干了整个学校近80%的科研,这一点即使国内名校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比较多,一是,由于体制、文化等背景因素,即使能干得了课题,也不一定有机会、有课题干。二是,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团队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周期较长。三是,“马太效应”和“名人/校效应”等突出存在,形成了一定的不平等竞争,在“择优扶持”的背景下,“穷越穷”、“富越富”现象自然存在。

与科研工作量分布相比较而言,教学工作量分布较为均衡。凡是能来高校做教师的,基本上都能过教学关。但是,“能教学不稀奇,能科研才稀奇”。

五、分配上的差别

在一般的高校中,对教学、科研在分配上存在着差别。由于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能搞教学,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拿课题搞科研。一般来说学校都会希望科研工作力度大一些,体现到分配政策上,自然是“厚此薄彼”。例如,有的学校教学工作量要封顶,而科研工作量不封顶,出现不对称现象。甚至仅搞教学的人感受到某种“歧视”,腰杆挺不起来,造成教学管理上一定的天然“障碍”和“麻烦”;近年愈演愈烈的教授、名师不上讲台现象原因很多,但与不平衡的分配导向氛围不无关系。

六、讨论

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往往是难以严格分开的。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进行科学研究,又能坚持上讲台教学,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差别得不到恰如其分的认识,眼前利益第一,夸大差别把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或漠视差别把科研与教学等同起来,都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都对学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利。

教学和科研毕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擅长教学,有的擅长科研,还有的人既擅长教学又擅长科研。在高校激励政策中,千篇一律地将所有的教师均按“通才”考核对待是不足取的,因为并非人人时时刻刻是通才。更多的情况是,教师某一时期以科研为主,而另一时期则以教学为主。应考虑分三个类型: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对教师合理考核,并结合学校实际找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平衡点和合理当量值,以最大可能地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总而言之,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政策,应有利于倡导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有利于教师逐渐成长为“通才”,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教师热衷于教学,有利于教授、名师上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