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多数人都有所了解的育人原则。叶圣陶关于青少年学生要努力养成良好习惯,改掉不良习惯的所有论述,都源于并最终落脚于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做国家的合格公民。在现今全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的年代,重温叶圣陶先生的著作,对启发教育者和广大少年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许多从各类学校毕业后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同学相邀聚会,大家都会惊奇地发现,尽管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但彼此的言行习惯(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并未完全改变。由此可见,要改掉已经形成的习惯是多么艰,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是何等重要!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表述,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
有两种习惯是万万不可养成的
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他这里所说的当然是指一切好习惯,那么,怎样的习惯才算好?“能使才性充分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他多次提醒青少年学生,有两种习惯是万万不能养成的:“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在这两种坏习惯中“妨害他人的习惯”一看就懂,不言自明;而所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指的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根了。”这种“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是与其他种种好习惯相冲突的;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其他种种好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青少年学生的种种好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所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长期的实践中来。一切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叶圣陶明确指出:“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成为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如果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则必须尽快痛下决心甚至需要用“随时强制”和“随时警觉”的办法加以改正,直至彻底改掉坏习惯,养成与之相反的好习惯方才罢休。大量实践证明,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改正,年龄越小越容易,时间越早越有效。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叶圣陶关于青少年学生要努力养成种种良好习惯,下决心改掉不良习惯的所有论述,都源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要让他们今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为此,他要求必须首先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养成种种良好的习惯,而且养成这些良好习惯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对进出屋子如何开门关门这件人人都会遇到的寻常事,他就分别在1945年11月、1955年4月和1956年8月写的三篇文章中都提到过。他说:“要是砰的一声推开,又砰的一声关上,那就在短时间内发出两回讨厌的声音,给屋内屋外的人两回刺激。人家在那儿做事用心思,听见砰的一声多少受些妨碍,就是不在那里做什么,也会感到怪不舒服的。所以咱们要教小学生从小要养成习惯,轻轻地开门,轻轻地关门,能不发一点儿声音最好。”从现象上看来,学生是否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好像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推开来想,在开门关门这件事上能够不妨碍别人,不就是在其他事情上也能够不妨碍别人的基础吗?把轻轻开门轻轻关门的心放到一切事情上,同样地养成习惯,不就什么举动都不至于妨碍别人了吗?”叶圣陶就是这样从看似寻常的小事中发掘出了深刻的内涵,让人深思,发人深省。
叶圣陶格外强调养成善于自学的好习惯
在叶圣陶要求学生养成的种种好习惯中,格外强调养成善于自学的好习惯。因为思想的修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在学校里学习有老师指导,但人的一生在学校里度过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主要应靠自学。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东西点点滴滴在心头,往往更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叶圣陶指出:“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教育家早在1934年合著出版的小说《文心》中就曾写到,自学不怕起点低,只怕不努力,任何人只要立志自学,都可以通过长期努力从而学到许多真实有用的知识和本领。如果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即使是大学毕业也不行,因为“大学分院分科分系,一个人进了大学,学到的知识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落,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从消极方面说,还不足以充分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从积极方面说,还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自学,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学,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自学。”
青少年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叶圣陶说:“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自学能力的强或弱取决于在校时候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在这里,叶圣陶不但强调了培养自学习惯的重要性,也提出了教师引导的责任,同时又把这一切与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了一位爱国教育家的高尚情操和殷切期望。
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要养成的好习惯,除了上述种种之外,叶圣陶还要求养成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的好习惯,谦虚谨慎、团结互助的好习惯,不知道就询问、就得翻查的好习惯,精密观察跟仔细认真的好习惯,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好习惯,正确运用语言的好习惯以及学习、工作、生活都要有规律的好习惯,等等。总之,他所提出的种种良好习惯,全都与青少年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绝大多数都已被教育部写进了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教学大纲之中。我们相信,广大青少年学生只要自觉地养成种种良好的习惯,就不仅仅在校期间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走上社会之后也一定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那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叶圣陶所期望的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合格成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