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解读“兰大现象”

发布日期:2007-07-10     文章来源:    点击:

    1992、1993年连续两年,兰州大学SCI收录发表论文数名列全国第三。1995年,在美国《科学周刊》评出的中国最杰出13所大学榜单上,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这轰动了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

    在一个经济欠发达,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区,兰州大学是怎样走出一条高水平大学之路的?

    2003年《科技日报》连续以3个长篇报道对此关注,文章将“兰大现象”概括为“地域偏远,信息不灵,国家财政投入、师资力量投入比东部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少三分之一到一半,在这样的条件下,兰州大学的教学、科研却长期名列全国前茅,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几名,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才培养基地建设中,兰大一直排在前面”。

    尽管考分相对较低,知识面的宽广和基础的扎实程度远不及其它东部重点大学的学生,但大学4年后,兰州大学的毕业生和其他高校学子相比毫不逊色,他们中的佼佼者大多能够免试进入国内一流科研机构或最顶尖的高校深造提高。

    在兰大,当记者问及是什么造就了“兰大现象”,兰大人总会微笑着说,因为我们有与之一脉相承的“兰大精神”。

    纵观百年兰大的创业历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贯穿始终。把自己的事业深深植根于西部的兰州大学,在西北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中不断磨砺自己,铸就了兰大人独具特色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

    75岁的苗高生教授还清楚地记得:化学大家黄文魁先生做学问相当艰苦,整天泡在实验室,试管不离手,经常是在实验室的过道里吃饭。

    现任兰州大学发展规划办主任的张正国,30年前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兰大学生。他的回忆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年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空前的,决不亚于先秦时期的“头悬梁,锥刺骨”。

    “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弥散在学校的各个方面。看不着,抓不住,又感到真实的存在。”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甘晖这样表达自己的切身体验。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兰大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兰大人,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