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对胡适很感兴趣,读过他的一些书。胡适一生博学多才,取得36个博士学位,但他取得的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博士学位是在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因为兴趣使然,后改读文科,1915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但他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是在1927年3月,他由英国赴美国,向母校补交了博士论文,正式获得博士学位,由此也足见学校管理的严谨。基于对他敬仰以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许多故事,我下决心去看看胡适读书的地方,因而我们来到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它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晨边高地,与哈德逊河和中央公园相邻。它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命名为国王学院。美国独立战争后,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9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她是美国最古老的五所大学之一。这是一所位于纽约的大学,它具有纽约的性格:纽约是世界上最精彩、最具活力和包容力的城市,永远在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并且永远不会满足。
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教育偏重开发智力和综合培养,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经过这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提升。学校最初的教育理念是:“在已知的语言、人文和科学领域内教导和教育青年。”为此,学校教学及课程设置都必须考虑三个问题:让学生学习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毕业时学生具备何种世界观?学校最强调的一点是实践,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十分强。因此,在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时常常这样来描述:“她的学生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明哥伦比亚大学素有“激进主义的温床”之称:“在哥伦比亚大学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名学生?”,答案是76 名。其中,1 名学生换灯泡;50 名举行集会,要求争取不换灯泡的权利;另外25 名则举行反要求的集会。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哲(Lee C. Bollinger)则认为这正是哥伦比亚大学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学术自由”,“我们一直都崇尚辩论和言论自由。”
哥伦比亚大学现有由三个本科生院和十三个研究生院构成,它所有的本科生院实力雄厚,研究生院更是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此外,学校的医学、法学、商学和新闻学院都名列前茅,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文学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附属学院有:师范学院、巴纳德学院、联合神学院和犹太神学院。我从事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最早接触的是“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术语,学界一致认为它最先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lawrence archur cremin,1925-1990)于1976年在其所著《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提出的,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参观,一方面出于对师范学院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在我的学术研究领域寻找“教育生态学”鼻祖的足迹。当然,普利策奖的诞生地——新闻学院我们也不会错过。
哥伦比亚大学被誉为培养政治、经济领袖人物的摇篮。迄今,哥伦比亚大学已培养出了3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弗兰克林•D•罗斯福、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第34届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是哥大第13任校长。另外,还出了2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纽约市市长和纽约州州长多数是哥大毕业生。另外,有48位曾经在哥大学习或工作过的学者获诺贝尔奖。在华人中,除胡适外,我们熟知的还有顾维钧、吴健雄、陶行知、蒋梦麟、潘光旦、梁实秋、马寅初、宋子文、闻一多、徐志摩、冯友兰、李政道等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脚步。
250多年来科学与艺术是她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不知道在大学里还有什么比它的校友所取得如此成就更令学校骄傲的了,哥伦比亚大学难怪令世界各地那么多莘莘学子梦寐以求,难怪胡适先生为自己作为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而终身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