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大学千篇一律,就是大学的目标趋向性太强。大学需要个性化,有一个专家统计了我们100多个大学的校训,发现60%有“实事求是”,当然“实事求是”是应该的,但大家都谈实事求是就没有了特色。
大学的职能不仅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同时还有发展文化。中国一些大学功利主义有所抬头,学术浮躁,大学文化积淀越来越薄,这些问题的源头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滞后。
——教育部原副部长 赵沁平 中国新闻网2009-12-23
与10年知识相比,100条知识能比前者多100倍的方式组合。最震撼人心的创新常常来自完全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结合,但其中只有少部分的组合是有用的,因此,随着科学的进展,研究战略变得非常重要。伟大的科学家类似于伟大的艺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会小心地选择“题目”)来解决未攻克的问题),准备“刷子和油漆”(研究战略和技术),然后利用它们巧妙地创造出一种令人愉快的原创“油画”(对自然世界某些方面的新解释)。
——Science总编辑 Bruce Albert《科学时报》2009-12-14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历中国这样的发展阶段时,都存在过“国际奖情结”。这种迫切希望得到国际认可的心情,可以理解。比如日本和韩国,在经济开始高速发展的时期,就对在国际上争得某个奖项非常热衷。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教授 Anders Powell 《人民日报》2009-12-19
现在中国大学评估太多、评估短视,产生了很多问题。评估是需要的,但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是值得探讨的。
——中国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倪明选《科学时报》2009-12-29
西方高校十分重视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游走”。当年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时,用一份奖学金拿到了理学院、工学院和经管学院三个不同的学位。跨领域的学习让我的思路得以拓展。创新人才,不仅要交叉复合,还要敢于探索、敢于实践。国外特别注重社会实践,基本上每个假期老师都会逼着你去实习,我在IBM、伯克利国家核武器实验室都做过“暑期的学生实习”。西方学校还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国内比较欠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就认为敢于挑战他观点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中翰《人民日报》杨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