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学生成长

发布日期:2010-09-08     文章来源:    点击:

同济大学本科生林康(化名)入学成绩很高,两年下来却有多门课不及格,他平时不愿和同学老师接触交流,甚至也不愿与家人联系。学院辅导员启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主动走近他、关心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老师的专业心理辅导下,林康最终走出困境。为此,他特意给学校写信,感谢心理咨询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林康的改变是同济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之一。

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大硬件投入,理顺工作机制,借助心理咨询专家、院系辅导员、学生骨干三支队伍的力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预防和综合服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增添了得力的抓手。 同济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后,学校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985工程”一期、二期专项建设内容,投入100余万元经费用于硬件建设,在两个校区共设立了100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记者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看到,整个四楼区域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这里不仅有布置温馨的咨询室,还配备了图书资料室、团体训练室等,既能对学生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又可以供专家和辅导员学习交流,功能齐全。据介绍,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定期在两个校区接受学生咨询,平均每年接待1500多人次。 学校努力培养三支队伍,打造三级网络。

第一支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6位专职教师和10位兼职教师,他们全部具有心理学硕士以上学位和相应职业资质,在全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第二支队伍是院系心理辅导员,学校选拔一批辅导员参加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举办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27人获得了职业资质。第三支队伍是学生骨干,学校每年选拔400多名学生骨干成为大学生心理发展协会成员,深入学生中间,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支队伍结成一张细密的网,大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学校出台政策打破职称评定方面的瓶颈,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上升的通道。这一序列的职称评定虽然也考虑教学、论文、课题等传统要素,但更多结合实际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学校鼓励贴近实践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目标,让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生工作部部长祁明说:“这项举措切实增强了心理咨询教师的信心,他们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奔头,乐意在这个领域里扎根做下去。”此外,同济大学还拨专款设立了10个“基层学院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对辅导员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增强他们的业务素质。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必要的,但不能把它当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昕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满足于守株待兔、灭火消灾,而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预防,及早发现学生心理的异常状况,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伴随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因此,学校广泛开展系统预防和综合服务,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学校每年对所有本科新生和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加以跟踪。

目前全校已开设10余门选修课,每门课的选课名额常常爆满。由校内外心理专家主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每年都有数十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学习和听讲座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调适,也破除了对心理咨询中心的神秘感。大学生心理发展协会积极开展心理文化活动月、现场心理咨询会、心理沙龙、户外拓展团体训练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踊跃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专题网站新颖实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李昕说:“我们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善待学生,呵护学生的心灵,关心学生的人格塑造,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有效促进。近年来,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示范中心”,还承担上海3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生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工作,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