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意愿”和“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创新意愿包括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兴趣;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意愿角度来看,每个大学生都会有创新的尝试,但由于他们心智模式还不成熟,其创新欲望和兴趣是非常容易生变化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困难会使他们放弃对于创新的坚持。从能力角度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方法训练,大学生想创新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创新。譬如,如何进行调查,调查有多少种方法,各种方法适用于什么情况,如何运用直觉、逻辑、联想、发散和逆向思维能力,等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完整的和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并能让学生品尝到创新成果带来的满足感以激励其创新活动的继续。课程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指导,这恰是满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要求的最好路径之一。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优势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有以下六个优势: (1)“西方经济学”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开课时间早且学生覆盖面广,培养群体较大; (2)“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由众多经济学派主流经济理论构成,这些理论有些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完善,有些则相互排斥和对立,有利于学生的比对分析和鉴别; (3)“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延展性,很多知识点和章节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课程的发源,对其他课程具有启发性; (4)“西方经济学”课程与当代经济形势联系紧密,案例资料丰富,并且就发生在学生们的身边,如股市、房市、利息、通货膨胀和失业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5)“西方经济学”属社会学科,学科内容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学生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认知者,也可以成为课程内容的扩展者,学生在本课程中有很大的创新余地; (6)“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方法非常丰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并广泛运用数学推导、数学模型和数学图像,可以为学生的其他创新过程提供工具。在课程内容基础上,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手段保障。
二、以“presentation”为基础的参与式教学法的提出 一个小小的讲台把教师和学生分隔在两边,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教师忙着讲,学生忙着听写记。这种单向教育方式往往被称为“填鸭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变和教育业与国外的交流,近些年我国发展起来一种源自欧美的新型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法。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由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教师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查阅、组织资料和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胆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过增元提出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课方式、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考试[1]。把这四项内容连贯起来看,实际上可以用“presentation”一词来概括。 当教师布置完研究课题之后,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形成个人的看法,最后在课堂上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叫“class presentation”。presentation的内容根据每个学生背景、资料基础、学生个人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自由度很大。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单独或者分组查询相关资料,融合学生自己的观点形成一篇“小论文”,而小论文的公开发布就是所谓的“presentation”。这种方法能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并且尝试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经济问题。同时对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大有裨益。 三、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理论依据 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最初的“参与式”是一些英国的社会学专家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时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只有让当地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国际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的成功。之后,此理论被引入到教育界形成了“参与式教学方法”[2]。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准和指向的目标或诱激物是当事者本身无法控制,而被外界环境所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则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3]。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进行被动的学习,属于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只看做是外在激励的推动。而参与式教学属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互动,属于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都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也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挑战性,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参与式教学法再加上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外在激励加强,内外激励结合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四、参与式教学法的优点 参与式教学法是“授之以渔”。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加剧,人才的竞争是竞争的核心。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素质。参与式教学法恰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这方面的缺失。 1.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 在得出presentation之前,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亲自查阅、思考、组织、演练,每一个环节的参与都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
一次完整的presentation的作业的完成,可以全面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组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意识和创新意识。 2.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Presentation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一次学习和巩固,更可以满足学生各方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Presentation的每一个环节的完成都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可以获得自我能力认知、自我肯定;在presentation发布的时候可以获得教师及同学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建立极强的自信心和表现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成熟心智的培育。 3.参与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次大的presentation需要学生的小组共同作业。从初期的搜集资料到最后的作业发布,无不需要作业小组各个成员的共同组织协调和合作,对于个性张扬和急迫在心理上独立的大学生来说正是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和共同完成任务的大好机会。 4.参与式教学法促进课程内容的提升 传统教学观点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一定比学生知道得多,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当今是丰富多彩的网络时代,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或者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认识角度和切入点是不同的。学生对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服从,他们对问题会有自己更加新颖、更加活跃的观点,平等的教学方法恰能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态度,而教师能够从学生那里汲取新鲜的血液、了解学生的最新需求,能够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提高。
五、以presentation为基础的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1.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讲授(初级难度presentation) 传统意义上,课本上的内容是由教师来讲授的。而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挑出部分内容交由学生来完成讲授。要求学生讲授的内容应是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非重点内容。例如在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的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本章的重点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则是非重点内容。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一个消费理论,每组成员推荐与自我推荐相结合选出1~3名学生进行presentation。学生要对自己负责的理论进行除课本外的资料查询、讲演组织、课件准备,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最后完成10分钟左右的发布。教师要指导presentation的内容主要为:该理论的创始人背景,该理论的历史背景,理论的内容,理论的合理性和缺陷,小组成员对于该理论的理解和疑问等。对于疑问发布者可以直接向在场的学生提问或者由教师来解答。在presentation完毕之后,先是在座其他同学自愿对作业进行评论,最后,教师要对每一个小组的作业进行点评,得出本次作业的成绩。学生对于这种形式是非常热情的,因为课本已经有相应的内容作为基础,所以即便是课外资料搜寻难度较大,也不会影响presentation的主体内容。 2.前沿理论的介绍(中级难度presentation) 经典经济学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套系,但是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学科,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理论解释并解决遇到的经济问题。我们现在教科书上讲授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而当今的经济学界中的所谓非主流经济学派,如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越来越有取代主流经济学派的劲头,所以仅仅跟随教科书讲授新古典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教科书的教授大纲中,这些新兴理论属于非重点内容,适合交给学生来做pres-entation。这种形式的发布要比第一种“课程内容的讲授”难度要大,适合大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进行。例如在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中关于产权经济学对于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公共资源的讨论,信息经济学中对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讨论,都可以作为presentation的对象对学生进行布置。
3.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中级难度presenta-tion) 此种类型的presentation可以在每节课进行应用,针对的是某一个或者某一章节的独立知识点。这里的“presenta-tion”可以是发布也可以是提问,不需要课件的支持,面向对象是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学习经济学有什么用?”这种问法虽然有实用主义的影子,但是一门学科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派上用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的原因。例如,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超市中什么商品会频繁降价促销而什么商品不会,这种区别是由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决定的;农产品的大年小年,为什么农产品丰收了农民反而发愁。在成本论中,我们除了在经济活动中应用“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在生活中怎么用这两个概念对人生中的得失有正确积极的态度。在寡头厂商的竞争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通信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对比和竞争。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指导工资一年低于一年,民工和技工的工资却逐年上扬。要求学生注意每年或每季度国家发布的GDP、CPI、PPI等数据,知道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要求学生注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在上述的实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同时也要告诉学生,经济学这种社会科学是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经典理论也有无法解释或解决当今我们遇到的经济问题的,而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新理论解决新问题也是我们学习经典理论的原因所在,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论。每一次课堂问题的回答和向教师提出问题都是一次小的“presentation”。 4.社会经济热门话题的讨论(高级难度presentation) 社会经济的时事和热门话题讨论是经济学科的高级应用,可能会涉及多章的内容;同时这也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并且反应最为强烈的部分。根据讲课经验发现,这一部分最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学生们提出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的,对于教师也是一种考验。例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如何及为什么、2008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的国债到底该不该买等。在这些话题的讨论中,多组的讨论标的物可以是同一个大话题,讨论切入的角度有所不同,课堂上师生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可能会争得面红耳赤,可能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这种讨论对学生和教师都是具有极大趣味的考验。 在参与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当然也会有一些疑惑和困难。比如,presentation法是否适合本科层次的学生还是只适合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学生是否能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和presentation在整个课程所占比例为多少最为合适、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怎样评判成绩、如何以此为契机改变死板的期中考核方式、适合小班的presentation是否能够在扩招后的大合班中使用及怎样使用等。总体来说,以pres-entation为基础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的。(金丽,济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及公共管理;张守凤,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