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职场实用性不高,美国大学的人文学科正在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招生寒冬。
耶鲁 - 新加坡国大学院(Yale-NUS College)校长伯里克利·刘易斯(Pericles Lewis)发表观点,认为人文学科是创新的基础,但很多大学生对此并不买账。根据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主修人文学科的大学生人数在直线下降。
这份研究结果被《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中一篇名为《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的文章引用,作者李·西格尔(Lee Siegel)说:“半个世纪之前,有 14% 的本科生主修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学,此外还有艺术、哲学、历史、古典学和宗教学等),而如今这一比例降至 7%……这或许需要引起人们对人文教育本质和目的的严肃反思。”
被誉为美国文学界旗手的哈佛大学人文学院,也用数据支持了这篇文章的观点。1954年,哈佛人文学科的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36%,但到了 2012 年,这个数字跌至 20%。准大一新生对人文这一领域的兴趣越来越淡,其中一个逃避不开的原因是,文学学位在快速变化的求职市场上的价值正遭受质疑。
一位来自俄亥俄州杨斯敦的年轻人沙仑·莱特尔(Shannon Lytle)在哈佛即将升大二,他此前考虑主修历史,但在今年年初,他宣布最终会选择计算机科学。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莱特尔说:“人们总说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现实是如今的经济环境太糟糕了,我们得考虑毕业之后怎么生活下去。我可不想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却成为一名无家可归者。”
根据乔治敦大学公共政策学院(Georgetown Public Policy Institute)对 2011 年前的五届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统计,主修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失业率为 9.8%,哲学、历史与宗教研究专业的失业率为 9.5%;相较之下,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仅为 5.8%,数学专业的为 5%,金融专业的为 5.9%。
人文学科毕业生糟糕的就业率为其自身发展不断敲响警钟。哈佛人文学院已经感受到了生源越来越少带来的压力,院长戴安娜·索伦森(Diana Sorensen)对媒体表示,这是“一个反智力时刻,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具有创意性和积极性的方式来面对这个时刻”。
索伦森曾发表一篇报告,建议人文学院主动向全校大一和大二学生示好,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跨学科框架来留住学生,并通过搭建实习网络来重塑文学学位在职场上的价值。该建议还没有被执行,而执行后能否改变人文学科光环不再的现状,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2011 年 5 月,耶鲁学院(Yale College,耶鲁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玛丽·米勒(Mary Miller)把所有人文学院教授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会,她在会上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人文学科的未来?”
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追求未来职场“实用性”而在挑选专业时放弃了人文专业,即便那些获得了耶鲁文学博士学位的人,也在暗淡的就业市场上挣扎着,他们想要找到一个学术位置,但是太难了。不少教授都认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应该改变课程设置,来满足学生胃口大开的跨学科研究需求。
来自古典学系的克劳斯教授说,“每个人都在讲, ‘天啊,学生都跑去学政治和经济了’。那好,我们来研究一下古代的政治和经济,然后在课堂上教他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历史。”
耶鲁传统人文学院的注册率在近些年下降了很多,不过一些以人文学科为基础而搭建的跨学科专业在过去十年不降反增,而这是否意味着人文学科的未来?这些跨学科的“新人文专业”包括科技医学史(history of science and medicine)、女性学、性别研究。根据耶鲁的统计数据,这些专业的注册人数在过去十年从 260 人上升到了 695 人。该校负责这些专业的教师霍华德·布洛赫(Howard Bloch)说,“它们起初只是一个实验项目”,但最后能成功经营是因为“在校生认为这些跨学科课程对他们的生命有意义”。更全面、更多元化的知识汲取,也许真的会对学生在生命及更深层面上的体会与思考产生一定影响。
整理:《麦可思研究》编辑 文文
主要资料来源:《华尔街日报》、《耶鲁每日新闻》、哈佛大学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