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文系我校建校55周年暨更名大学10周年之际,韩江水副校长为《高等教育参考》(校庆特刊)所著的序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去正视、去思考、去解决。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中央要求,人民期待,社会十分关注的大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在校大学生从1978年的不足80万,到现在3000多万,已然进入高等教育大国。然而,大学的现状和人们的期望之间却存在着深深的错位,在繁荣背后,大学时有危机,教育的热点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政府支撑能力有限,办学质量滑坡,缺乏人文关怀,浮躁之气、商业之气和官僚之气充斥于大学的不同角落,大学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心和舆论的焦点。
大学是责任的高地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弘学、启智、立德、树人。它的投入在当下,作用在未来,一头系着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一头连着综合国力和民族未来。办大学、办好大学是百年基业,与功利化格格不入。办学不能功利化,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把市场原则奉为圭臬、把立德树人弃如暼履。大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变革、人们的需求,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科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并持之以恒地做出规划和长时间努力。大学更要在无序竞争中坚守底线,在大学商业化的大潮中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趋势、迎利、媚俗,必须摒弃浮躁之风,坚守大学的信仰和价值,否则,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大学解除危机,除了经费问题,更多的是观念问题和制度问题,改革是打破原来的均衡和利益格局,推动改革必然有枷锁和阻力,有代价和猜疑,必然撞得头破血流,没有真理的讨论、观念的厘清和制度的建设,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符合大学发展规律的改革,大学即便获得再多的经费,也只是徒有虚名,带来表面的繁荣。教育的目标是使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成为有用之材。
大学是人才的高地
蔡元培讲过: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之校园。大学的主要责任,也是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培养最后超过老师的人才。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就是努力成为超越老师的学生,更好地服务国家需要和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的灵魂在“大”,是大师、大家汇集的地方,是真理之大、科学之大、人文之大,而不是规模之大、校园之大;大学的根基在“学”,在于学术精神、学问通达、学业竞进、传授知识。离开了大师、大家,离开了“学”,规模再“大”也没有用!青年人最可贵的因素是开放的头脑、好奇的态度和探索的欲望,教育不是把一只水桶注满,而是点燃智慧火焰。教师应当研究社会急剧变化出现的新问题,回答学生的问题,回应社会的关切,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抛弃对社会的冷漠、嘲讽和玩世不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一名教师,如果仅仅把精力用于学科和科研项目,仅仅关心如何传授自己学科的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不关心、不过问,则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在大学里,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大学囊括大典,网络众家。大学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家们时刻都盼望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
大学是精神的高地
在技术至上的社会中,大学应当给人类以终极关怀,成为“海上之灯塔”、“社会之明灯”,成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中心。追求真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是所有大学创办者的共同愿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生命,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体现的是崇尚真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人文精神的本质是“求善”,关心的是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和智力得到发展和完善,精神和道德境界得到提升,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和目标。大学坚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需要科学、民主的大学文化氛围,需要科学、民主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和行为规范。只有这种文化才能消除浮躁,克服急功近利,才能为那些充满创新激情,思维活跃的人才提供广阔宽松的学术空间。坚守大学精神,应当不断积淀、净化和发展大学文化,使学生能够在优良的文化熏陶下,成长为“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与真理为友”、“自强不息”、“求是创新”、“行为世范”的优秀人才。寂寞是大学精神的特质之一。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往往不是在喧哗的闹市,而是位于远离尘嚣的小镇。大学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相对独立和理性。只有如此,大学才能不为凡俗世界所诱惑,不为世俗功利所驱使,才能让教师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教书育人。才能让学生下功夫,做学问,确立自己的人生使命,为做最好的自己奠基铺路。与青春和智慧相比,地位、金钱、佳肴真的微不足道,在精神高地里耕耘奋斗,即使身无分文,也会不断孕育出希望。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生存”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改变了文化传播的状态,颠覆了以阅读为主的获取信息的模式,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静思读书、宁静幽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很多人已经丧失了读书的习惯和兴趣,他们没有学会如何阅读,也不想从阅读中得到乐趣或提高。但是,互联网在极大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又带来大量的信息垃圾,引起巨大的信息烟尘,使得人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我校《高等教育参考》作为纸质媒介,已经办了50多期,编辑们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选取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动态,摘录一些教育家的真知灼见,“高教动态”、“专家论坛”、“他山之石”“大学文化”、“科技界声音”等栏目的很多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学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动态的深切思考,有的文章仅是只言片语,但是短小精悍,开卷有益,这对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很有意义。在建校55周年暨更名大学10周年之际,希望《高等教育参考》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崇尚学术自由,传播学术知识,继续与读者为伴,与学术长青。
祝《高等教育参考》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