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2014.32
发布日期:2014-06-27 文章来源:
点击:
技术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源头和根基,就是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今天的载人航天;没有巴斯德发现微生物,就不会有今天的疫苗。基础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包括科学家本人的想象。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徐旭东
《人民日报》【2014-5-5】
基础研究是科技之本,没有好的基础研究,一定不会有杰出的技术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事业来说,基础研究相当于地基。如果没有厚实的地基,是盖不出高楼大厦的。即使勉强盖起来了,也一定是海市蜃楼。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施一公
《人民日报》【2014-5-5】
基础研究特别是实验科学,讲究的是证据和逻辑,靠的是独立思考,而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内核。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不仅关乎科学自身,还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晓东
《人民日报》【2014-5-5】
在基础科研领域,我们创新能力的欠缺,原因并不完全是纯技术的问题。中国科学界存在一种被称为“浮躁”的情绪,影响不好。而“科研腐败”,又是影响我国某些科研项目进步的一个严重问题。
——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郭开周
《中国科学报》【2014-5-5】
有些教授才30多岁就两只手插在裤兜里不做实验了,但不做实验会对科学失去自己的感觉。我已经60多岁了,有时还做实验,因为实验使我更加接近科学,更有灵感。现在很少有高分子领域的重大课题是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这些年,我们已从低水平的重复变成高水平的重复,但是重复是没有革命性意义的,因为科学上只认“老大”。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阿克隆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 程正迪
《中国科学报》【2014-5-4】
教育同文化一样,都是学术共同体,核心是把学术推向极致。行政化却极大阻碍了高校的内在活力,使他们无法培养出大批优秀创新型人才,这是国家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朱清时
《中国科学报》【2014-5-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