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推进管办评分离 构建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教育评估须从行政主导转向社会主导

发布日期:2015-05-14     文章来源:    点击:

教育评估须从行政主导转向社会主导

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院长 施建祥

管办评是一个有机整体,管是基础,办是核心,评是导向。目前,教育评估方式方法明显滞后,存在行政性评价多,专业性评价少;结果性评价多,跟踪性评价少;规范性评价多,诊断性评价少;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这已经成为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最大障碍,我国必须推进教育评估模式转型,适应管办评分离的客观要求。

我国在传统办学体制上,政府居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传统教育评估模式是行政集权模式。当前,我国教育评估模式亟待转型。在管办评分离的体制下,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评”的任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完成,真正建立起“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三方协同格局,政府直接参与评估的做法已经不符合新的体制要求。随着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推进,加强中立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教育评估机构建设,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评估必须从行政主导转向社会主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府在教育治理方面,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工作理念上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二是在工作方式上实现由行政式管理转向积极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三是在权力关系上实现由高度集权转向简政放权,给学校更大自主权,激发基层活力。因而,必须抛弃行政思维的评估模式,逐步过渡到第三方评估,树立评估即服务的新理念,帮助参评学校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促进内涵发展,真正落实以评促建。

管办评中的“评”要做到独立性、随机性和非功利性。独立性是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学校教学开展独立评估,既不受教育行政部门干预,也不受被评估学校的公关和利用;随机性是指在学校没有任何准备情况下的随机抽查评估;非功利性是指评估结论不要与拨款等利益太紧密挂钩,否则学校受强大物质利益的诱导,往往就会走偏方向。实现专业化评估,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评估机构,开展独立、随机的教育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