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形势政策 - 正文

周远清解读高等教育发展第三阶段

发布日期:2005-05-19     文章来源:    点击:

    高等教育必须高质量。大众化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不同,但质量标准不应降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重心的第三发展阶段。 “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体制改革阶段,高等教育完成了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经费筹措体制、招生与就业、学校内部管理五大体制改革;改革必然带来发展,加之百姓需求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进入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大发展阶段;在经过大改革、大发展之后,诸多矛盾凸显出来,高等教育必须把注意力和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这是第三阶段,而且历时会比较长。” 周远清进一步解释:重心转到质量上来,不等于不改革,不发展,而是更好地发展。” 首先要解决质量意识的问题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周远清认为首先要解决质量意识的问题。“要不要提高质量?科学发展观其实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但决不仅仅是数量的发展。” 高等教育扩招后有人认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质量有不同的标准。针对此,周远清表示:“高等教育必须高质量。大众化教育,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但质量标准不应降低。不能说降低质量培养人才。” 而对于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了的争论,周远清的态度是:勿需喋喋争论,关键要正视问题。 周远清以1992年的质量争论为例:“说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确实普遍提高了。说下降?学生厌学,学校失序,老师、学生天天往外跑,出现什么‘馅饼’教授等等。” 面对当时的争论和质疑,周远清提出,在一段时期内,不要去争论教育综合质量是提高还是降低,因为难有结论,而应该正视当时问题。经过调查了解,周远清总结了四个投入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干部管理精力投入不足,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并指出:学校教育质量有的严重滑坡,有的滑坡,有的有滑坡趋势。 经过一年左右的对症施治,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今天我还坚持,短时期内是提高还是下降不要争论不休。”周远清再一次表示。“有提高的,肯定也有下降的,或不尽人意的。这几年教育改革做了很多事情,但可能这些改革还没有完全到神经末梢(神经末梢指每个学生)。比如有些教学改革一时很成功,但是不是使每个学生都受益了呢?很难讲。但肯定为提高学生质量打下了基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当前高等教育带有战略性的任务,就像当年的体制改革一样。”周远清说:“国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都要往上拱,到2025年至少要有一两所拱上去,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不要仅谈投入,要真正看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目前教育部已经重点支持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且加强了经费投入,同时,也重点支持一部分学校,使之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在周远清看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只是一两个大学孤军奋战的任务,而是所有高校共同的任务,没有整个高等教育的大提高,没有一批学校向高水平大学前进,没有所有大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没有大学之间的支持和协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是难以完成的。 建设更加开放、多样化的高等教育 周远清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利有弊,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挑战也有机遇。如何应对,需要认真、及早地进行研究,加快改革并采取措施。使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成为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国际意识,把我国高等教育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改革、去发展。 “应该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如此成就也得益于开放”,周远清举例说,“仅2002年,22位诺贝尔奖得主、27位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校长访问了清华大学。人家不是来聊天看风景的,你必须要有学术交流的能力和对话的空间。” 周远清回忆,当时邓小平同志外派留学生时,曾有人提出质疑。“后来邓小平同志说要成千上万地派,现在怎样?陆续都回来了。那么,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建设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不太喜欢“教育国际化”这一提法的周远清作如此表述:“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之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还比较单一的现状,周远清进一步提出:“要面向不同类型、培养层次,探索多样化的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