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高校学生在网上发表议论,对高校考试的“含金量”提出质疑。记者采访发现,发表议论的大多是平时学习非常努力但考试却没能得到高分的学生。他们认为,老师平时上课内容和考试内容不太关联,平时上课像在听故事,到了考前老师把考题和重点告诉大家,要得高分其实就是靠死记硬背。因此,一些经常逃课的同学到了期末考试前两个礼拜才开始突击,最后反而成绩不错。这样的情况在高校中是不是普遍存在呢?高校的考试能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记者邀请高教专家、学校领导以及学生代表,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现象依然存在
记者:平时不太用心学习,最后只靠一段时间的突击复习也能取得令人意的成绩,而平时学习挺认真,最后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在大学考试中这种现象是否存在?
程澄(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我平时在学习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平时认真上课,学习书本内容知识,但是最后考试的成绩却很一般,平时不太努力学习的同学最后只靠一段时间的突击复习也能取得好成绩,这不仅会打消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助长某些不良的学习风气。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把握该门课程的知识重点,没有系统理清知识结构,复习不够充分;其次,有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在授课过程中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该门课程的实质重点出现偏差,不能领会课程的核心要点;最后,一些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有时会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原因造成考试发挥失常,因此成绩不理想。
王国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在目前的大学考试中,仍然存在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而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考核方法一般由任课教师命题、评分,因此试题覆盖面、试题的难度、试题量以及评分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这样的考核结果很难用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还容易造成个别教师不按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授课,学生临时突击,甚至出现“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这些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单一的考试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利
记者:现行的大学考试方式主要有哪些?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考试方式是否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帮助?
米俊魁(内蒙古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目前,大学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的方式主要有笔试、面试、实践性考试。笔试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写论文、写报告、写作业等);面试包括现场回答问题、论文答辩、课堂讨论、课堂发言等;此外还有到课率等对学习态度的考查等形式。但最主要的考试方式仍然是闭卷笔试。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于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来讲,单一的闭卷笔试显然是不妥当的,单一的考试形式很难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必然导致死记硬背现象的发生。
程澄(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寒窗苦读十余载,也经历了无数次考试,对现行的考试方式颇有感触。现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都会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量大学生的个人优劣,这是造成学生不追求学习过程而追求最终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保送研究生这些涉及学生在校生活及今后生活道路的重大问题上,学习成绩依然是一个硬指标。所以学生们也是被迫无奈,不管平时学得怎样,最后总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取得好成绩,轻则放弃课程真正要掌握的知识,仅仅突击准备老师说的重点,重则会触碰到基本的诚信原则。总之,我认为单凭成绩是不能全面整体反映每一个人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的。
高校考试模式应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适当调整
记者:应该说,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那么大学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才能检验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呢?
王国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大学课程考试模式应该灵活多样。这种灵活的模式应利于激活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有些课程可以在初期安排读书报告等形式,并以此作为评定最后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兴趣;可以加强期中考试和平时测验,以有关基本知识为重点,便于学生检查问题和失误,并就考核结果提出新的要求;也可以在期末以论文或其他形式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主要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试。另外,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如出勤、课堂讨论发言等,都应计入期末成绩,只有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表现,这种课堂表现计入期末成绩的机制才真正有意义。总之,考试模式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性进行适当的选择。
米俊魁(内蒙古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要改革完善目前各高校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首先要还考试的本真目的,凸显考试的教育意义。考试具有管理的功能,但应服从和服务于教育功能,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等不要过多干预,把考试权还给教师和学生。另外,还要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考试方式,特别是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客观题的分数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使考试的过程成为学生新知识生成和创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供学生选择。即使是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程的考试,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