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教改纵横 - 正文

基于大学竞争力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策略

发布日期:2008-09-19     文章来源:    点击:

步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急剧变革。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受到挑战,大学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众多的地方高校面对竞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借鉴竞争力的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竞争力是指一国依据市场条件,建立最有利于保障竞争资源、互动发展的创新机制,使竞争主体不断增长的一种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谓大学竞争力是指大学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教育综合能力,即大学以教学、科研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教育发展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对教育资源的吸引开发、合理整合、组织管理,并在服务社会的职能活动中形成自身独有的、能够有效运作而产生的整体竞争力。大学竞争力的内涵一方面包含了大学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包含大学的历史传承、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学校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大学竞争力是一个多维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大学竞争力主要由资源和能力等要素构成。

大学资源的实物形式指人、财、物,组织形式则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大学的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学科资源和财物资源,即师资力量、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政府与学校投入的各项经费、教学科研设施与设备等。有形资源是大学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一所大学没有上述有形资源的支撑,大学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大学的无形资源包括历史传承、学校信誉、大学能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校友队伍等。无形资源通常具有独特性,是其他大学难以模仿的,是大学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大学的能力指大学有效地吸引、开发和管理资源、利用各种资源并在大学竞争中发挥作用的本领和水平。主要包括:决策能力。大学要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学校领导的决策极为关键。首先,学校领导应具有教育战略思维与前瞻思维,能把大学的教育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战略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学校领导应勇于创新,努力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以创新的教育思想带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竞争,使大学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前进。技术能力。大学的技术能力指大学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所具备的能力。即师资队伍的教学、教研能力;科研团队的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整合能力。大学的整合能力指大学对教育资源的有力吸引,充分开发、高效管理、并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及充分应用,使之有效地转变为培养人才,创造科研成果并服务社会的能力。如何整合教育资源,不同的学校则有不同的整合方式,因此构成了大学之间不同的竞争力。

创新能力。创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要在各个领域中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培养人才、创造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大学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持续创新能力的竞争。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问题与重点院校相比,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存在以下问题:办本科时间短、本科办学经验不足,办学资源相对紧缺;办学定位不准、盲目攀比、办学理念趋于雷同;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成果未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而办学资源的不足,将影响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办学定位不准,所培养的人才将与社会需求脱节,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困难;创新乏力,教学与学术水平不高,将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产出、服务社会质量方面处于劣势,从而使学校在众多的本科办学竞争中败北。三、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策略构建以大学竞争力为基础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策略,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找准学校定位,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努力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力。

1.学校定位准确是提升竞争力的前提科学合理的定位决定地方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学校优势、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前提。大学从类型上分,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从层次上分,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坚持大众化教育发展方向,跳出传统本科院校重理论、轻基础,重研究、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本地,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找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切人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自身才能发展壮大,从而具有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观念,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素质方面,应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人才规格上,应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应立足“产、学、研”的方向,重视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发挥双方育人优势,共同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2.提高师资力量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师资力量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论述:“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师资力量”。综观世界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都以拥有世界大师和培养了许多世界著名人才而闻名于世,这说明大学师资以及师资素质是一所大学的核心所在。提升大学竞争力,需要有一支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严谨治学且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有了这样一支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新建地方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从培养、引入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行优惠政策,引入高水平人才,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客座教授。另一方面注重师资培养与提高,如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各大学作访问学者、进修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及专业业务知识能力,从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具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3.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层次,学术团队的水平,与学科专业建设息息相关。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是培育和提高新建地方大学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新建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首先应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战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与特色专业。其次,对于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应不遗余力加大建设力度,将其办好办强,形成学校的特色,并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学科,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使学校形成学科专业门类匹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创造出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4.坚持制度创新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提升竞争力的保障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行教育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地方高校提升竞争力的保障。一是改革体制管理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二级学院(系、部)对人、财、物等教学资源支配方面的自主权,激发教学基层实体的教育管理活力。二是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建立与新建本科地方大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及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学分制管理机制;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指南,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面向社会,建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教学机制的创新,必将激发学校的教学活力。三是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淡化身份,强化岗位;在分配制度上,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奖惩分明,优劳优酬,优胜劣汰;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蕴藏在师生中的创新能量进发并得到发挥,激活师生工作活力。

5.培育大学精神是提升竞争力的源泉大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与自由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积淀,是学校的“灵魂”,是大学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体系,大学精神的品位、格调是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学校声誉、学术水平、管理机制等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师生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致力于提升竞争力的地方新建高校,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术价值导向,营造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并使其与博学、求真、厚德、创新精神融人到校园文化的内核之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严谨的科学精神、自由的学术风气、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优良的校风学风、求新变异的创新精神,必将激励师生员工拼搏进取,吸引大家名师前来任教,吸引莘莘学子前来求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之时,也必将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地方新建高校要办出水平与特色,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育继往传承、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