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副总干事伯格林德在开幕式上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所做的高质量的服务和多方面的贡献,并指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应关注的问题。与会者围绕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高等教育的职能拓展和质量标准、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和使用效益、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及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一、 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中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规模不断扩展,到2004年,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达到2000多个,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达到19%,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仅取得了跨越式进展,而且比较顺利地度过了高速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更多的民众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服务,而且使高校本身也获得了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教学质量出现滑坡等。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原因不仅在于规模扩展得过快,教育体系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也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如院校层次与人才结构的不匹配,院校发展模式与社会需求的不协调,院校布局的不合理等,因而导致了所培养的人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关键是要进行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不能仅依靠公立普通高校的一元化独领风骚,更不能仅依靠对重点大学的特殊扶持,而应依靠各种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多元化发展,即完善梯度层次高等教育结构,除了进一步提升公立普通高校的办学效益外,还要大力支持民办高校、职业高校、成人高校,以及电视大学、网络大学、函授大学等的发展。目前,在招生规模上,公立重点院校要有所节制,公立重点院校以外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应成为扩招的重点。国际经验证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非常重要。中国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谋划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结构,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评估监测、需求引导、服务到位等,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搭建更大、更多元的平台。
二、 高等教育的职能和质量标准 大学素有“象牙塔”之称,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维护其学术自治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大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都日益密切,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其职能在不断拓展:追求广泛的社会服务,为人们提供多种规格和多种形式的教育;促进知识共享,缩小社会阶层的分化;开发人力资源,推动科技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提供高等教育市场等。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职能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学者认为,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给教育质量带来冲击,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现象严重,一些高校教育资源不足却盲目扩招,影响了教育质量,特别是后发展的高校和民办高校、职业高校、成人高校等,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也有学者认为,笼统地讲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教育质量下降有失公允,一些人之所以得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结论,是由于其习惯于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现有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高校,即用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高校,这不仅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利于高等教育整体的协调发展。鉴于目前中国的实际需求,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学术性,其大部分高校更应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因此,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应树立大众化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效益 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是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会上,日本、瑞典、波兰等国家的学者分别介绍了本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如日本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学费和其他渠道的收入;在北欧国家学生不交学费,但政府的直接拨款在不断减少,并且要求高校为所获得的资金负责。总之,各国在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方面虽然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是共同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从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学者提出,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筹资模式,形成以自筹资金为主体的事业发展格局,完善多渠道的全社会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为此,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在贡献中求合作,在服务中求发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强校内经济政策的激励力度;加大校办产业和科技开发能力等。同时,为解决多渠道筹资“有渠无水”问题,可采取高等教育基金管理与基金会运作,重点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借贷资金与投资管理模式,研究生收费与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等,并不断进行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的创新。也有学者认为,在高校经费普遍短缺,进而采取不断增加学费等方式来谋求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角度来说,还是从维护高等教育财政公平角度而言,政府都不应该推卸自身所负有的高等教育投入责任。这个责任应在三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建立高校经费管理或投资的法律保障机制;二是推广对高校的绩效拨款方式;三是强化国家对大学生的直接资助政策。
四、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 从各国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来看,都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发展的宏观背景,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本土实际,关注有限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关注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关注高校办学标准的制订和有效评价的导向作用,关注高校内部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等。随着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不同类型高校的出现,其管理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的模式,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 从外部关系讲,主要涉及高校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关系问题,其中人们谈论较多的是公立高校法人化的问题。有学者对中日两国“法人化与大学管理”进行了比较,认为虽然同是大学法人化,但是中日两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如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可以归结为契约型模式,表现为政府与高校签订契约,根据评估对高校拨款,吸收校外人员参与学校管理等;中国公立高校法人化可以归结为监督型模式,表现为政府通过政策制订、拨款以及直接任命院校层次的主要管理者等方式对高校进行管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公立高校在实行法人化后,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学校,但高校作为法人主体的宏观制度环境尚未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治理关系尚未建立,改革进程中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应基于公共治理理论对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进行设计,如建立多元开放的公共治理结构,建立产权与办学主体多元化体制,建立社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还有学者提出,应实行教育服务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管理,即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和相关规定,运用财政性资金,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公平竞争方式,公开购买向公众提供的教育服务行为。
从内部关系讲,学校内部管理主要涉及学术自由与制度建设问题。有学者认为,高校学者应在从事研究、教学及成果发表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学术自由又应是相对的概念,学者要在学术自由的基础上承担更多的社会和学术责任。为实现良好的治理,高校应建立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还要吸收校外有关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 五、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民办高校或私立高校在各国高等教育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其发展模式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20世纪80 年代初,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恢复,并逐渐发展起来。目前,中国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不同层次、类型丰富和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民办高校的属性和地位问题,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民办高校具有公益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是由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社会职能决定的,而其营利性是由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民办高校的举办要面向市场,甚至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其发展方面与公立高校有众多的区别。民办高校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由发展的办学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应与公办高校有同等的市场竞争权利。有学者认为,目前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问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私立高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和举办者的投资,政府也应给民办高校以一定的财政支持。政府支持民办高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把资金直接划拨到学校外,还可以减免相关税收,免费或低价提供土地,提供低息贷款,设立民办教育基金等。民办高校也应主动通过多渠道筹资,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行股份制办学,发展校办科技产业,多渠道吸引捐赠等,并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也有学者认为,制约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经费的问题,而是社会和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认识和政策公平问题。目前,中国对教育的资源配置中,计划经济的色彩还很浓重,政府办学校、政府管学校,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的垄断格局依然存在,没有给民办学校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民办学校在许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给予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同等的重视,特别是一些政策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平等。
会议还对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的股份制改革问题,独立学院问题等进行了研讨,并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及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次高等教育使命、经费和管理国际会议是一次高规格的、能够充分交流学术见解和提供多方面经验案例的学术盛会,不仅为正在深入开展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也使世界高教界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了更多、更真实的了解。 (撰稿:宗秋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杂志社副主编、编审;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