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研修班时,听了一场由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做的关于大学管理的报告。应该讲,杨校长的报告很精彩,古往今来,办大学的很多问题都讲到了,给人启迪,令人喝彩。但激动过后仍感有不解之处,于是提问道:报告中所涉及的办学问题实际上很多人都认识到了,我们在学校里也经常谈及,可往往是去年在说,今年在说,明年还在说,但实践中没有多大改变。
从管理上讲,一件事情今年说了明年就不要再说了,即说了就要想办法做好,但在现实中为什么有许多问题经常是说了多年不见解决呢?是问题太难,还是我们没有下功夫或不愿下功夫去做呢?当时杨校长给我的解释是许多事情的解决办法最好是小步迈着,慢慢来吧,一步步改。
从大的社会发展来讲可能确实是这样,有的小步慢走,如中国的经济社会改革就是一个循序续渐进的过程;但也有认准机会,大刀阔斧进行的,如前苏联那样的阵痛式地改革。我认为,无论采取何种途径,只是一个方式问题,但关键在于面对问题,必须回答是否要行动?怎样行动?何时行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学发展面临许多需要我们迅速给出回答并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几个我们经常碰到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谈点看法。一、 大学的定位和办学理念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定位和理念有趋同之势,各学校都是在互相看,比如大家都在看清华怎么做,北大怎么做,拿别人的模式来套,没有个性,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创新。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怕错,怕与上边不一致,从而使各学校的定位和理念趋同,丧失了各学校的个性、创造性,于是就出现了这种趋同之势。当然,我们提倡创新,并不是反对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我们鼓励积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也不是让大家违背规律地乱来。实际上任何事情,在做事的大原则下都有很大空间的,有空间你就可以创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创办自己的特色。但我们的创造欲望和动机甚至能力被长期养成的强烈的从众行为习惯和为了不犯错误宁愿不干事的思维定势所扼杀,结果导致许多东西都是全国一个样,像产业,每个城市都在搞电子一条街,每个省都在搞,这怎么能搞得好;我们大学现在也是一样,一家买地建新校区,紧跟着许多大学纷纷效仿,大学征地运动四起。
我觉得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搞出自己的特色。现在许多地方的小学校也一样,不管条件和能力如何,都在积极申请博士点、硕士点。实际上,大学应有层次,不同条件的学校应有自己的明确定位,有些学校定位到本科教育就很合适,把教学质量搞上去,把自己的教学特色搞出来,照样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但现在是大家都申请,为了搞个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所在地的市长、省长都跑起来了。大学的发展依赖于准确的学校定位、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极强包容感的学校氛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次、分类型的,人才对教育的需求同样是分层次、分类型的,我们大学唯有重视自己的层次定位和特色塑造,有顺应市场需求的办学理念,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和健康的成长道路。二、 大学的水平和评估在研修班的另一个重点大学校长的报告中,提及他最害怕的一件事情是大学的排名名次。大学的排名,做得好对大学发展有一定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做得不好则可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误导作用,甚至诱导弄虚作假现象。排名的基础是评估,只有公平、客观的评估,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排名。
但遗憾的是,大学办学过程中有许多重要方面是非常难以准确或客观评价的,所以还无法找到令所有人都接受的排名方法和结果。在教育体制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对学校的控制除干部的组织任命和一系列计划指标外,就是评估和基于评估的资源配置了。所以评估成为控制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的工作和精力也大量花在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种评估上。我并不反对评估,但一要适可而止,二要选择恰当的评估思路。否则就会诱发浮躁和扭曲行为,从申请项目时就开始准备应付评估,没有把精力真正花在该做的事情上,而是把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花在有时会误导行为的评估上。例如,对于MBA教育的评估,我主张强化准入评估,即提出办MBA的最基本要求,然后把基本要发给各个学校,让学校自己去评。MBA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随机飞检,合格的继续办学,不合格的,黄牌警告,限期再检,若满足要求可继续招生,否则就取消资格,这样做不仅简单,而且不给被评院校增加额外负担,还强化了自律行为。至于其水平评估可以交由市场进行,市场机制自然可以分化出不同层次的学校来。我们现在的评估是,领导整天忙于应付评估,请专家,请吃请喝,一天到晚就是评估,那有时间去搞研究、抓学校管理和发展。进行飞检,不用你准备,平时你就应该做好。飞检有问题就解决,没问题就走人。各学校根本就不用准备,这样也杜绝了一些不正之风。
三、 大学的氛围问题有人形象地比喻,大学氛围就像泡菜坛子里的水,你调出什么样的味道来,就会泡出什么样的菜,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大学氛围的重要性。好的大学一定有一种好氛围,这种氛围会让大家觉得不好好搞就对不住学校,也对不住自己。但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的现象是教师好象和领导成了对立面,整天骂学校,没有一种同舟共济的氛围。大家既然都在一个船上,为什么要互相掐呢?!要是能像评重点学科时那样(因为当时讲,一个重点学科国家将给投资一千万,如果拿不到领导不满意,老师也会骂,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氛围,抛弃前嫌,相互合作,共同争取,类似于战争年代,当民族矛盾出现时,内部矛盾就缓解了。),上下齐心,大家同舟共济,一致面对外界压力,学校的发展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之所以平时缺乏这种氛围,一是大家对学校及其领导层的信心。实际上大家都会关心学校的发展,但如果领导缺乏和大家的良性沟通或大家对领导失去信任,慢慢就会滋生对学校发展漠不关心的心态,此时学校就会充满牢骚和怨言,表现出一盘散沙之态;二是学校是否有很强的包容感。企业管理强调一致性,即使在理念形成和文化建设上,也重视上下的统一和言行的一致。但学校强调的多样性,鼓励创造和不同,于是学校如何能够使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喜好、甚至许多有怪癖的智者能和平共处,相生相长就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会发现,凡是具有很强包容感的单位,就有活力,发展的也快。凡没有包容感的单位,不仅留不住人,而且缺乏发展的活力;三是有无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现实中许多矛盾和问题源自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信息的畅通和人际之间的友好交流会化解许多矛盾和问题。所以我曾建议我们搞科研的校长,多搞学术沙龙,形成一种氛围,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刺激,不仅会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还会刺激新的学术思想的形成。
由于大学的特点和我们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教师之间现在缺少见面机会和一种非正规的沟通场所,因此我曾极力倡导改变作息时间,设法通过午餐等机会使老师坐到一起,加强交流,争强凝聚力。四、 大学的大师问题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讲:“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是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我认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吸引大批优秀的教师,创造条件使他们乐于在学校工作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当然,大师的形成重在自己的努力,但环境的影响、条件的支持、学校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讲,现在没有那个大学不重视人才,但口头上的重视和简单地提高待遇并不等于真正重视人才。有的一说人才,眼睛总是向外,眼皮子底下的人才得不到重视;有的对人才没有包容感,咋看咋不顺眼;有的领导甚至嫉妒或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给人才的发展设置障碍,更谈不上培养人才和支持人才成长,等等。解决大师的问题,一个是挖,一个是培养。我们现在往往是只重视挖不重视培养,不重视发掘校内的人才,这样一来造成的结果是,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关于大师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象。意思是很多学科有一个大家往那儿一站,这个地方就很难在有大师出现,出现“孤木独秀”,甚至会出现由于这棵大树的退休或调走,使一个学科走向衰败。这与国外一些大学有很大差别,例如,像哈佛、芝加哥大学,有时一个系里同时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学术观点也有矛盾,但大家都能相安无事。我们这儿不行,一个学校一个系两个大家在一起就会闹得你死我活,要么你走要么我走。“大家”一走这个专业也没戏了,我们没有学会生生不息息。第三个问题是凡大师者会各有各的特点,或者说各有各的毛病,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之,没有包容感,则不容易产生大师,或不容易留住大师。除了正确地看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也远远不够,我们的新教师一来,就上讲台开讲,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做。五、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的声誉除了其名师的声誉外,就看其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成就和声誉了。而要学生有成就,除了好生源,好教师,好条件外,还需要好过程和好的育人模式。真正优秀的教师,应对教育的过程进行认真的研究。实际上我们现在是太缺乏对大学教育的研究了。我们应该研究21世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这些知识和能力怎样培养,我们的课程应该怎样设置,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怎样组织,我们的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的生活如宿舍安排应该怎样进行,等等,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有利于我们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们现在是只要老师按时上课了就不错了,对教师的讲课效果重视不够,对人才的培养过程和规律研究不够。六、 大学的经营和管理杨叔子校长认为,学校一是学术为基,意思是学校里边学术是最基础的;二是育人为本;实际上我认为现代大学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学校资源的经营和管理。学校的资源包括学生、教师、科技成果,也包括学校的声誉和品牌,还包括学校的资金、基金、产业甚至周围的条件。现代大学一方面面临始终存在着的需求很大、资金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面对着大学管理不再是简单的教育管理的压力。这两方面都要求大学发展要重视学校资源的经营和管理。现在,许多大学还没有给予这种变化以足够的重视,而是觉得有些非研究和教学的工作搞不好或搞不懂得就不去搞,实际上这会造成对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的资源的极大浪费。除此之外,还有校内管理体制和效率问题,我们习惯于抱怨教育部没有放权(这并不是说教育部放权够了),而没有充分研究校内自身管理体制和权利的运用问题,也对校内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关注不够。如注意观察一下学校的各种会议和决策,看看一天到晚开会都在研究什么,有多少是在讨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问题。再看看我们的公权使用和资源配置问题。我们现在的公权使用和资源配置处在一个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还不规范,权力的使用和资源的配置很多方面做的还不到位,所以就必然造成了行为扭曲,例如学校资金、各种名额和办学条件的分配等,由于评价体系和办学目标不衔接,操作上不到位,必要的一些竞争机制未有效建立,使有限的资源对学校发展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象各个学校经常进行的年终考评,通常的办法是对干部打分,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等,加上许多参与者认为是走过程,结果无法起到应有的结果。
再如,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增大教职工的待遇,但现象是只见待遇提高,但行为改善不大,效果不明显,甚至由于评价不公或分配制度不完善反倒影响了积极性,正象大家经常讲的,评一次职称,制造一批矛盾。实际从理论上看,增加待遇的激励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根本作用在于待遇提高后可以对其进行更严格的要求,但现实中我们更注意的是激励作用而忽视了强化管理和要求,结果是资源的作用大打折扣。实际上学校的经营和管理问题很多,全球都有非盈利组织管理的企业化倾向,我们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高校,应关注该倾向并注意从组织上、干部队伍建设上、管理能力和知识的运用上提高自己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大学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责任重大,但就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如果不注意明确我们的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不突出各自大学的办学特点,不加快新形势下大学办学氛围的建设,不加强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入世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必将走下坡路,因为中国的教育市场逐步成为一个全球竞争的市场、国内外各种成分的教育力量激烈争夺的市场。如果我们改革的步伐不够快,那么我们的将来就会象现在的国有企业一样,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从目前来说,尽管我们的教育还算是垄断行业,遇到的压力和面临的处境还不象想象的那么严峻,但决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