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的目标,是指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培养、提高和发展所要达到的状态。它包括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建设能力、协调教师的职业关系等。这一目标明确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所必须达到的规格、要求和质量,规定着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制约着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明确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既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前提,也是提高师德建设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其职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紧密相关的。
1.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道德认识,是指教师对其职业道德及其实践意义的认识。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是进行道德意志锻炼的内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前提和现实基础。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让教师明确应当践行哪些职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在教育活动中有怎样的具体要求,这些规范和要求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有什么重要性,等等。只有道德认识正确,才能形成某种类型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把握本职业的行为规范,在不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从特定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出发,对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的情绪态度。它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与职业道德认识相比,职业道德情感具有稳定性,不像道德认识那样容易在短时期内产生效果。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同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在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对职业社会道德价值的正确认识,从而产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教师要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培育自己的道德情感。
3.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教师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并做出行为抉择的毅力和坚持精神。它使教师能够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做出正确的抉择,并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方面。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教师将职业道德内化并形成其道德品质的关键,是作用于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在教育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排除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障碍和干扰,锻炼道德意志。
二、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
教师职业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工作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科学研究行为和社会服务行为等,教师的这些行为如何规范,除了通过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外,重要的还是靠教师的道德约束和支持。因此,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目标。
1.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教师最基本和最经常的行为,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始终,它对学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育人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良好的教学行为,是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个性品质的重要媒介。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真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品质,才是可行和有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刻苦钻研教学理论,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时间和条件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其符合教学行为的标 准、规律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2.规范教师的科学研究行为。高校教师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活动,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站在本专业领域前沿,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规范教师的科学研究行为,就是使教师遵循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做到严谨治学、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献身科学。
3.规范教师的社会服务行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高校正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的联合体,走上了适应社会需要开门办学的路子。规范教师的社会服务行为,要求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做到立足本职工作,内外兼顾,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做到义利统一,见利思义,提高工作效率,以诚实勤恳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待社会服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自我建设能力
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自我建设能力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的职业道德自我建设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创新学习能力。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创新学习能力,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探索创新、不断进取的综合能力。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改革和世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道德实践在发展,社会的伦理关系在发展,伦理学也在发展。高校教师面对伦理关系的发展,面对伦理科学的进步,必须学习更多的道德知识,总结新鲜的道德经验,发展职业道德知识的创新学习能力。
2.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能力。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道德关系和矛盾,又有几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时,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出的行为决定。道德选择是人们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必经环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增强道德选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职业道德,使自身的教育行为向师德目标靠近,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师道德风尚。
3.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自我规范能力。教师的职业道自我规范能力,是指教师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仅仅从理论上掌握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变成个体的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教师的劳动虽然可以在数量上、形态上、指标上做出有形的考核,但是每一堂课知识的传授程度,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对每个学生的关心程度,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态度等,都需要通过教师自觉、自主选择而体现。教师的这种劳动的特点需要教师发展职业道德自我规范能力,真正由他律走向自律。
四、协调教师的职业关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了调节教师的职业关系,因此,协调教师的职业关系同样是师德建设的目标之一。教师的职业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劳动的功效。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不热爱教育事业,不安心工作,或者只想从工作中捞到个人实惠,那他就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不可能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他就能够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伟大和神圣,就能够正确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就能够认识到一个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中做出的成绩。教师只有按照教师的职业道
德要求去做,自觉地适应教育事业的要求,具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和道德价值观,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勇于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挫折和阻力,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2.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教育效果影响极大。在师生关系中,一般来说主导方面是教师,因为在文化知识方面、道德品质方面和政治生活经验方面,教师是学生的传授者和引导者,能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负有主要责任。教师道德可以使教师在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育祖国下一代的任务完成好。
3.协调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会遇到其他的职业关系,如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与教师之间在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与社会方方面面的接触和协作也越来越密切。教师要处理好与各个方面的职业关系,仅仅靠一般的行政管理手段是不行的,或仅仅求助于一定的交往手段也是不够的,最根本的途径是要依靠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协调好自己同其他教育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