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轻质、对于教学过程关注不够、评价结果只与福利待遇挂钩而不与教师发展相联系……这种教师评价直接导致了教育功利思想和教育短期行为的蔓延,对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提高危害不浅。教师是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教师如果能够胜任社会赋予他们的教书育人职责,教育就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教育就会衰落。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教育方式,向来与真正的知识和理性教育南辕北辙。韦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对‘那些能够吸引众多学生的课程,抱有很深的怀疑’,因为这些课程常常夹杂着大量的感情宣泄,而真理是安静的,集体中的学习狂欢带不来真正的知识和思考。”这是周龙先生在2007年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功利化教育到极端便是疯狂》文章中的一段话。我很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里,随着学生评价教师活动的普遍展开,能达到这样轰动效应的教师正在受到强力的推崇。试问,这样的教师都是好教师吗?如果任由这样的价值导向泛滥,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会误入歧途。毕竟,教师不是演员,教学不是表演,学校不是娱乐园!
教师是一个严谨的职业 教育是一项严肃的社会活动,教师是一个严谨的职业。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践者,承载着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创新知识、发展文化等一系列重任。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教育质量优劣的关键,是教育赖以生存的前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逐年增大,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学校、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我国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切实贯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以科学的教师评价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必要途径。教师是最具活力的教育资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了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的口号,美国制定了教育改革的2061计划,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修订自己的培养目标。我国原国家教委也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发展战略。我们必须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是广大教师,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以规范教学行为、考核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素质为基础的。因此,实施科学的教师评价,使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保持一致,是贯彻教育方针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教师是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教师如果能够胜任社会赋予他们的教书育人职责,教育就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教育就会衰落。这就要求行使教师评价的学校、政府和社会,应该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最大的、最具活力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教师评价,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国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尊师重教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教师安贫乐道有长期的历史传统,重理想、重情感、重名誉、重成就可以说是我国教师群体的思想特点。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决定了教师评价的复杂性,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最大限度地激励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当前我国教师评价的最大弊端是用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很多地方许多时候甚至把它当成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由于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工作过程和结果都难以很好地进行量化,极大地增加了教师评价的难度。许多学校为了追求教师评价的便利化和简单化,在评价中存在着重量轻质、对于教学过程关注不够、评价结果只与福利待遇挂钩而不与教师发展相联系的现象,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师评价直接导致了教育功利思想和教育短期行为的蔓延,对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提高危害不浅。教师评价要影响人、塑造人、发展人 教师评价以人为对象,它的目的绝不只是约束、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以评价影响人、塑造人、发展人。
教师评价的根本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发展计划应成为教师评价的主题。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价,要求教师确定与教育的使命、战略规划和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相一致的短期目标。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要考虑到教师个体在专业发展上的差异性,并通过多次评价不断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内容包括:第一,师德水平。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第二,法制意识。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贯彻履行各种教育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任务、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第三,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不仅要具有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还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情境知识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知识。第四,工作能力和水平。教师要有教学的驾驭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家访及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第五,工作绩效。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或其他工作的成绩和效果。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是导向机制,主要表现在由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导向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二是激励机制,要改革仅仅使用教师评价结果进行物质奖惩的评价范式,建立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范式。教师评价的关注点要由对教师奖惩转向教师在教育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使教师长期维持工作的兴奋状态,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进取。三是改进机制,科学的教师评价能够客观地衡量教师实际业务水平与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应达到的业务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强化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提高,激励教师不断缩小差距。另外,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