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旧站资料 - 专家论坛 - 高校管理 - 正文

大学如何成为培养大师的温床

发布日期:2008-03-06     文章来源:    点击: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校能否产生出更多的学术大师级人物议论颇多,高校有责任很好地反思自己的工作,认真研究这其中的规律。笔者认为有几方面应着力改进。

首先是大学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钱学森老先生指出:我们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目前,我国的大学分为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者教学科研型大学,而教学科研型大学在追赶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又在追赶教学科研型大学,以致很多大学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近几年升本的本科院校一律朝着综合院校方向发展就是一个突出表现。大学的特色是建立在良好的区域资源、浓厚的文化背景以及校内的优势学科基础之上的。

特色是大师产生的床。当年,北京大学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学科---基础数学,培养出了王选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再如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成西南大学),正是天府之国的主产农业---水稻,造就了西南农学院的品牌专业,培养出了杂交水稻之父。可见,不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不论是“211工程”大学还是地方院校,都可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产生大师的土壤。

其次是科研成果的评价要重实效。举世瞩目的开创性的科研成果成就了大师,但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时间磨炼。目前,科研的评价体系太急功近利,过多注重形式而轻实效。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算有影响的论文,只有SCI收录的论文,才算是高质量的论文。难怪袁隆平在评国家科技最高奖的时候就曾受到争议,因为他没发表什么SCI论文。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多少人的吃饭问题,他的学术成就还要靠SCI论文来衡量吗?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助于大师的形成。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应该重实效而轻形式。关键是看科研成果对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论文,不论公开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只要它对学科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就应该是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成果不论是否发表,只要它对人类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就应该是一项有意义的成果。

再者是要鼓励献身学术的敬业精神。当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受官本位影响很深,如院士相当副部级,教授相当副处级,等等,一个人在学术上取得成绩,也是以“官”来奖励。这种导向不利于教师献身学术。

要成为一名大师,必须有献身专业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事业奋斗的动力。在人们看重物质利益的今天,这种献身学术的敬业精神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对事业有追求的人,才能热爱他的本职工作;只有对学术敬业的人,才能做出巨大的成绩。创新和发明需要才智、聪明、勤奋、体力,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当然应该尽可能为这些献身学术的人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钟爱的专业中,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还有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批判的精神。大师多是特立独行的人,是离经叛道的人。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能有创新的见地;只有勇于批判的人,才能开创新的理论。王选正是经过独立思考,在人们认为“汉字激光照排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利用他的数学背景,用一种信息压缩的办法、用一种轮廓的描述、一种特征的概括来减少巨大的信息量,终于实现汉字激光照排,成为“当代毕升”。袁隆平正是敢于批判前人的理论,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全国水稻平均增产20%,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今存在的弊端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批判的精神,一切以书本为上,一切以老师为上,没有质疑意识,缺乏批判精神,这是创新的大忌。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批判是创新的开始,我们要让大学生在书本之中建立自己的学术观点,在老师面前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同权威人士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让个性充满整个创新之中,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作者单位: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