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对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种种变化,我们不仅应当追问其背后的价值和行为模式结构,更应当探索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高洪源。
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复杂的内外根源
记者:从中国古代的“天地君亲师”到后现代的“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在时空变迁中经历着自身的嬗变。在当今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处于怎样的状态,应当如何看待其中的问题?
高洪源: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尊师重教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与此同时,师间也出现了一些关系淡漠化、表面化、功利化的情况,在师生关系矛盾聚集的情况下甚至出现极端的冲突事件。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内外因素的错综交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观念的影响,过去在教师思想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而随着高校收费方式的变化,学生从过去单纯的受益方,变为一定意义上的消费者,师生关系中出现了交换的意味。高等教育扩招后,生师比扩大,形成密切的师生关系难度加大。
从教师队伍及其成长方式来看,大批年轻教师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他们通常一上岗就独立授课,缺乏过去那种跟随老教师历练多年的经历。因此,无论在教学还是在道德方面,他们都缺少德高望重的前辈给予的言传身教,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中的部分人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自我要求松懈,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难免出现失误。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观念中对教师在道德上为人楷模的要求还客观存在。人们依然认为高校教师应是为人师者,是学生的朋友和榜样。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没有降低,反而更高,这些期待和要求与现状中一些师德滑坡、师生关系畸变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记者:作为互动双方,教师和学生对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都有需要检讨的地方。在我们当前的高校中,师生各自存在哪些影响师生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高洪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些教师中出现个人中心主义至上、奉献精神滑坡等现象。面对不断增多的社会机会,有的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目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教书育人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用较多的精力忙自己的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学生进行思想和学业上的交流,师生间感情生疏、关系平淡,课堂上尚为师生,课后便形同陌路。
从学生的角度看,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能力水平层次多样。不少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对待学习态度散漫。同时,学生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业竞争压力,这三重压力使得一些学生产生明显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而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也使得当代许多大学生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师长缺乏尊重,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加强道德自律
记者: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应当如何构建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
高洪源:教师首先应当提高其道德自觉性,做到敬业爱生,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增强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
教师在学习上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在道德上应该是学生的楷模,在生活上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在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在学术上和道德上严格要求学生,始终以关爱的态度对学生负责。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教师的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着想,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记者:有人认为,尊师重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美德,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那么,建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对大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高洪源:大学生应当明白,张扬和忍耐都是时代的个性,尊重人、尊重教师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时代的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思考,对教师的具体知识或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可以与教师就某一问题展开激烈争辩,但是,决不可轻视或侮辱教师。当代大学生要把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建立在尊重教师的基础上,防止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学识。
大学生在行为上要自律,避免当前存在的自由度过大、做事随便的现象。应当按规矩办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选课、上课的行为要合乎规定,对于打算选择的课程,通过查阅资料、试听等方式进行慎重选择。对于选定的,就应尽量坚持听课,完成课业要求;认为不合适的,就应按程序退课。不能够既不听课,又不办理任何手续,还想得学分。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协调高校师生关系
记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管理机制的创新、规章制度的健全方面,高校应当如何作为?
高洪源:首先,高校应严格控制导师招收研究生的数量,对于教师在教学和育人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应有明确的规定。现在一些教师因为开公司、外出讲课、出国交流等事务繁忙,挤占了教书育人的时间,对此,必须严格把关,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基本行为。
第二,在校内建立道德委员会,针对师生关系中的典型冲突开展工作。道德委员会可以由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来主持,维护学生投诉的权利,对教学上的纠纷和师生不正当关系进行清查,建立师生关系问题的处理机制和制度化程序,以及道德问题的预警机制。
第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度,使师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改变师生仅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扩展交往的渠道,促进师生的互相沟通和认同。
记者: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对于师生关系的生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应如何发挥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高洪源: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沃土,它能使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居于校园文化核心位置的大学精神,更是师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精神源泉。因此,学校应弘扬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培育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自由、宽松、宽容的校园人文环境中,自由、平等、积极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共同参与、密切交往中拉近距离。
为了弘扬师德、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还应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加强宣传教育,以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校园舆论,让和谐精神得到弘扬,让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