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煤炭工业部组建国家煤炭工业局。1998年4月29日和5月19日,国务院两次召开总理办公会议,研究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进入国家经贸委9个部委所属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部分中专、技术的管理体制调整方案。在这个方案中,除国家电力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化总公司和原煤炭工业部所属的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等20所普通高等学校外,其他91所普通高等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共管,以地方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煤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10年来,各煤炭院校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有必要对煤炭高校管理体制改革10年来煤炭高等教育的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
一、 1998—2008年煤炭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概况
煤炭高等教育是依托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而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多年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国家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将原国家部委管理的400余所高校多数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原煤炭高校也纷纷告别部门办学,划转到各省办学。这次改革,可以说是继1952年、1953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之后最大的管理体制改革,使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同期的1999年,为适应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又做出了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决定,使全国高校包括煤炭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都有了飞速发展。
目前,煤炭系统的高校管理是多元的,有的直属教育部管理(中国矿业大学),有的直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华北科技学院),大部分则归口地方政府管理,校名也大多由“矿业学院”改为“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大学”等,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唯一一所在校名中还保留“矿业”二字的原煤炭系统国家重点大学,在培养煤炭工业人才方面更加凸显出来,详见表1。
表1 2008年原15所部属煤炭高等院校更名、合并、升格后的情况汇总
原部属煤炭高等院校
现用名
所属管辖
备 注
1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教育部
2
阜新矿业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省
3
山东矿业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
兼并了山东煤炭教育学院(泰安煤炭工业学校)、山东财政学校
4
西安矿业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
曾更名西安科技学院
5
焦作矿业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
曾更名焦作工学院
6
淮南矿业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省
曾更名为淮南工学院,兼并了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淮南化工学校
7
湘潭矿业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省
湘潭矿业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
8
黑龙江矿业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省
9
山西矿业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陕西省
并入太原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10
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省
曾更名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兼并了邯郸农专、医专、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分校
11
华北煤炭医学院
华北煤炭医学院
河北省
想升格为唐山医科大学
12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安徽省
想升格为淮海大学
13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省
14
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
华北科技学院
国家安全局
想升格为华北科技大学
15
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
黑龙江省
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传统意义上的煤炭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被消解了。从我国政府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看,这无疑是正确的,符合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即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后来的实践证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煤炭高校改变了原有学科单一、服务面向狭窄的格局,拓展了发展空间,扩大了服务面向,优化了专业结构,改善了生源状况,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我们也看到,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在改革的最初几年,煤炭高校出现“非煤化”、“去行业特色”的思潮和倾向,矿业类主干专业被压缩,招生数量削减,特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就业人数减少,等等,煤炭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校名改了,特色专业招生数量削减甚至取消了,但这些学校的学科内涵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面对未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当时一直是这些学校十分关心和争论不休的中心问题,各学校开始主动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
面对新的形势,大多数煤炭高校深刻地认识到,不论管理体制如何改革,学校的特色不能丢。特色是一所大学的名片,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学校在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中,关键的因素是要拥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如果丢掉了矿业特色,不仅可能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品牌的丢失,甚至有可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被进一步边缘化。
近几年不断发生的“矿难”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因此,培养矿业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涉及我国能源安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煤炭高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在煤炭高校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对学校办学重新进行定位,强化了学校的优势专业和学科,突出了矿业特色,明确了服务面向,即为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两个面向”。经过这几年的调整与改革,加上近几年我国煤炭行业景气指数上升,煤炭高校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煤炭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拓宽服务面向、提升综合实力的同时,保持了学科特色和优势。原来被压缩的专业得到了逐步恢复,矿业类主干学科专业的招生逐年增加,并且呈现出生源质量逐年提高的良好势头;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在强化矿业学科优势地位的同时,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并使之与优势学科互为支撑,硕士点、博士点数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科学研究以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两个阵地”,以“两个服务面向”为重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现了较快增长,在解决我国能源特别是煤炭经济发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了一批部省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部分煤炭高校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矿业优势学科进入了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显示出煤炭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二、 煤炭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经验
1.科学定位,坚持特色,主动为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做贡献
在面对国家和地方给予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煤炭高校也纷纷认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煤炭工业作为关系到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煤炭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科技进步,离不开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的支持。原煤炭系统高校虽然已与原主管行业部门脱钩,但依然是煤炭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依然是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态势,特色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煤炭高等院校来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业特色和优势尤其宝贵和重要,是学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武器。
因此,各煤炭高校都明确了立足区域经济、坚持行业特色、依托优势学科的办学方针。坚持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煤炭行业特色和优势,立足于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和服务于煤炭工业这一传统母体,主动担负起为各省煤炭工业培养高级人才、提供科技支持的重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逐步把学校建成区域和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形成了具有煤炭行业特色、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面向社会需要,拓宽服务面向,提高办学水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煤炭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煤炭高等院校走上了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道路,这要求各校不仅要主动加强与煤炭行业内部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以求更长期、更紧密的合作,还必须打破行业界限,主动与地方、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需要,积极拓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覆盖领域和服务面向,扩大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模,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能力。
可以说,煤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几年间各学校实现了较大的发展跨越,扩大了办学规模,拓宽了服务面向,办学效益、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3.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998年划转后,各煤炭高校及时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通过改善课程结构,在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上狠下功夫,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高。同时,各校针对毕业生大多在各类企业就业的现状,以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为目标,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信息反馈,不断探索和发展学校与国家、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不同行业、地区、企业进行特色培养。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有坚实理论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为确保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0年来,各校坚持“人才强校”理念,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工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得到了持续协调发展。
4.以创新为动力,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和煤炭行业的能力
煤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原煤炭高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自身长远发展需要,原有的学科布局、科研重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煤炭行业院校拥有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行业学科实力和科研力量,这些院校依然承担着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众多任务,所从事的科研课题、技术研发任务仍然主要围绕和服务于煤炭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各煤炭高校始终坚持发挥学校煤矿主体优势特色学科和科技团队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煤炭工业服务的重要作用,立足地方、面向行业,准确把握科研工作的切入点,促进了科技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10年来,各煤炭高校以不断解决煤炭企业发展所需重大关键技术为使命,积极探索学校与煤矿企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相适应的科学研究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5.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机遇,开拓创新,进一步实现学校可持续协调发展
回顾煤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化的10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变化促使煤炭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和地方化的基本特征,这是高等教育实现服务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煤炭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10年。10年来,煤炭高校在牢牢把握划转所带来的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如失去了煤炭工业部直属院校身份、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以及面对连续扩招而导致本来就不宽松的办学条件更为紧张等。各煤炭院校积极提高自身办学主动性,抢抓机遇,科学定位,多措并举,加快发展,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