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对其本质、要义与构成要素的认识,可以归结为“要素观”、“技术观”、“资源观”、“能力观”、“知识观”、“文化观”等六种代表性观点。仔细考量后发现,有些要素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素,有些要素是大学作为竞争主体的竞争对象,与大学竞争力本质没有多少关系,更谈不上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确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与构成,首先需要对“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源进行历史考察,才能从战略管理的高度与视野厘清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要义。否则,对基本概念与文献脉络研究的缺失,在理论层面上容易导致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窄化或泛化,在实践层面上更无法用来指导大学战略管理的变革与创新。
、大学竞争力相关概念的辨析
竞争力是一个熟悉而又难以完全界定的概念。一般广义上被认为是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战胜竞争对手,顺利实现自身竞争目标的能力,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因竞争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学竞争力是在特定时空与约束条件下,针对某个大学竞争主体而言的,是大学竞争主体在竞争程中顺利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目标的能力体系。大学竞争力的形成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因素促成。任何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自然会形成特定文化与制度约束下的独有的办学传统与生存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其为大学竞争力。因此,大学竞争力是一个中性概念,是参与竞争的大学自身固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长期积累的一系列能力。
与竞争力密切相关的概念是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个比较概念;是某一竞争主体相对于竞争对手更能达成竞争目标的特征或特质。竞争优势的获得既受竞争主体本身竞争力高低的影响,又受制于竞争对手竞争力的变化。但大学的竞争力并本身并不等同大学的“竞争优势”,竞争力是取得全部或者局部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非充要条件。有竞争优势的大学一定具有竞争力,但有竞争力的大学未必一定有竞争优势。由于竞争力具有高度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测度,只能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结果或者某些外在特征进行测度。如同只有借助于考试成绩来测度学习能力是一个道理。但研究者在理智上一定要分清楚,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生源与人才培养质量、雄厚的财政实力和优良的基础设施等是大学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大学竞争力。大学的竞争力是大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具有的适应特定环境的本身所固有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源泉、基础和动力系统。比如,一所大学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可以认定该大学具有师资方面的竞争优势,但与之对应的竞争力是该大学吸引、培育、留住一流人才的能力;同样,一所大学拥有一流学科也仅是一种竞争优势,而其拥有的学科成长体制与机制,才是大学的学科竞争力。
二、国外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溯源
1.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概念
“核心竞争力”概念是由美国密执根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的公司战略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企业政策与管理系的哈默尔(c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正式提出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阐释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观点:①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技术一体化的能力。②核心竞争力是指沟通能力、参与能力及跨越组织边界合作的一个深层契约关系。③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被使用而减弱,随着它的每一次被应用,它都会得到提升。后来,哈默尔进一步提出,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即使一个企业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项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成为最好而获得成功。
2.巴顿核心竞争力的“整体知识观”视角
“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外企业战略管理从重视“外部环境”向关注“内部条件”思想的转型,是企业成长理论从“外生”到“内生”认识视角的转化。由此引发了战略管理研究的视域开始从关注企业外部环境转移到强调企业内部能力。在考察了核心竞争力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学教授巴顿(dorothy.leonardbarton)于1992年重新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解读,提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一知识体系概括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①整个知识体系体现在雇员的知识和技能中;②整个知识体系体现内嵌在技术系统中;③整个知识体系的创新与控制受到管理系统的导向;④价值与规范通过不同方式联结着外显与内嵌的知识、知识创新与控制过程。
至此,巴顿把抽象的“能力”进行了再次剥开,揭示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知识体系”。它既不是:个体显性知识”或“个体隐性知识”,也不是“组织显性知识”,而是一种“组织隐性知识”。巴顿把附着在企业技术、资源、组织、文化、管理等单一视角或子系统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转向以知识观为统摄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系统建构的研究轨道。从巴顿在文献中所给出的四维关联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其思想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是这种知识的“整体性”、“内隐性”与“积累性”造成了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难以模仿性”恰恰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与组织的整体学习。
3.提斯与皮萨罗的“动态核心能力”概念
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变化导致的经济结构转型,企业竞争环境变化加速,一个停留在已有竞争力基础上的企业,必将很快被富有创新性的竞争对手所取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创新,建立起重新配置企业内部能力的新能力,企业重建能力结构和寻求能力配置新方式的过程,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竞争变化态势。“动态核心竞争力”在这样背景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199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haas商学院教授提斯(davidj.teece)和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教授皮萨罗(carypisano)提出了“动态能力”(dynamiccapability)的概念。1997年,他们又与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商学院的肖恩(amyshuen)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共同发表“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一文,正式界定了企业的“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竞争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提斯与皮萨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培育动态核心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已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核心能力,而是处于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更具有抽象性,可以保证企业“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时,能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动态核心能力的提出,不仅为“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更充分的理论支撑,也为企业开启“知识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石。
三、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解读
1.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元决策能力”
元决策是对决策进行的决策,是“根据决策者、决策环境以及决策任务的特点,对决策范式、决策方式、决策步骤作出的选择”。元决策和具体问题的决策形成了一个两层次的结构,元决策居于上层。它的分析与决策是针对决策过程而不是具体决策的对象。这样的分析可以清晰区分大学“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力”的联系与区别,在实践层面也也有助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大学面临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需要依靠大学群体的智慧制定大学的战略发展规划,即要对大学的发展进行“决策”。在进行大学战略规划的过程中,以大学校长为核心的决策群体首先要“以元决策者的身份来安排决策过程,然后进入决策者的角色,要能进得去,还要出的来,在决策进行过程中能随时超脱出来,审视自己的决策过程”。一所大学元决策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决策群体对决策科学知识与决策技术的水平,还取决于科学规范的决策过程实践。随着大学生存与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单纯靠传统经验与少数几个人就可以决策已经不可能,需要加强对大学校长为核心的决策群体的“元决策”能力进行培养。
2.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自我超越能力”
大学核心竞争力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是一所大学的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学习和深深积淀而成。它根植于大学传统,孕育于大学文化里,融合在大学内质中,为一所大学员工所共同拥有而难以被其他大学所模仿或替代。任何大学都只有依靠自己的不断学习、借鉴与创造,通过培养组织的学习力,才能逐步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通过优质高效学习而获得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正如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对一所大学而言,学习能力不仅指高效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知识仅仅是一种手段,提升组织群体的智慧,实现大学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才是组织学习的要义与根本。“高效”是强调要比“对手学得快”,“优质”是强调要比对手“学得好”,“学习型大学”是强调大学整体的学习,而不是个体的学习。要提高大学整体的学习能力,要求大学实施“知识工程战略”,构建大学内外互联的全球性学习网络,实现大学内部知识的跨部门流动与大学间知识的无障碍转移。
3.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精神传承能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师生员工共有的核心价值体系,既蕴含着大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价值取向,也体现着对大学未来发展的期许。大学精神包含着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其形成需要日积月累、薪火相传,决非一日之功。追求进步和真理的政治品质、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宽松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求实的学习氛围,作为一种大学的积累性知识能否溶进大学的“血液”,并内化为大学独有文化,将直接决定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精神的传承力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善于挖掘和保护优秀的大学传统与文化,二是要不断弘扬与创新时代精神。(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