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普通高校达到1792所,成人教育类481所,民办252所,独立学院295所。高校数量迅速增加,高校基本建设发展迅速,校园面积大幅度递增,新大楼拔地而起,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多数学校都有若干个校区。由于规模增加,2005年毛入学率21%。高校在校生2300万达到世界第一,甚至超过许多国家的总人口数。
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此快速发展,是否意味着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的时候了。实事求是讲,应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潜伏着一些危机,正象走到了十字路口,往何处去面临着许多困惑。如体制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社会信任度、办学的政策理念、资金来源等。
怎样更好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改革观,是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即必须树立科学教育观、教育创新观、新的体制观和教育服务观。现从以下方面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面临的困惑
办学理念的困惑。理念即办大学的观念。理念不清楚,就象一个企业不知道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产品。现在每到一个大学,发现普遍都在提办“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全省一流”大学的口号。这种激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科学?值得我们很好深思。不从自己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光有冲劲是不冷静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不清楚。只具备大众化教育的想搞精英教育不切合实际。升格、改名成风,有些专科学校定的目标是几年后上本科,巴不得几年内完成从中专、大专、本科的全过程。这样下去专科还办不办?升本科后还有否他的位置?没去考虑。此外,追求一个好听的校名。这种只追求升格的倾向是非常危险的。现在还有许多医学院都合并到大学中去,片面追求综合化。难道医学院只有这样合并才能办好吗?这样下去必然使大学越来越趋同化、一致性,就会导致就业越困难,社会认同越差。此外,大学设置的专业多,超过60个以上很多,大家办的专业都雷同化没有差异性了。
体制的困惑。目前的体制已经到了深思的时候了,政府怎样管理学校、高校结构调整等问题迫在眉睫。中国当前体制下,大学的管理权力都在政府,比如上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招生计划、校领导任命等等。新上专业(除研究型大学外)要报批。因此,大学管理者流行一个字“跑”。跑哪里?跑上边。为什么要跑?因为高校是公共事业,受政府管理,管得太紧,权力太大,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另外,高校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如副部级学校、厅级、处级、科级。常听到一句顺口溜: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许多教育家都变成了干部身份,教育部门对权力的追求导致不少的腐败现象。学校独立性差,校长不能用自主思想来办学,类似蔡元培这样的校长难寻找了。国外发达国家一般校级干部不超过5人,我们大学一般都是十几人。此外,权力制衡和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书记、校长同一级别,第一责任人是书记,二个角色经常处于尴尬的局面,不产生矛盾取决于个人素质,体制缺陷用素质来弥补是可笑的。当素质不高的时候,便出现有些高校不和谐,从而牺牲了效率。学校校长实在太忙,除了内部事务,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接待,特别是来自政府部门的。现在各种评估检查之类的项目太多,其实有些流于形式,劳民伤财的事时有发生,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的行为既恶劣,也是悲哀。如果对现行教育体制不再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就不可能与国际接轨。
二、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训职业技能的场所,而且还是人格修养的阵地。因此必须强调大学文化建设,这是大学功能和使命所在。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过程中沉淀形成的师生共同追求。大学要以人为本,改善营造育人环境,关爱学生,给他们树立自信、自强、自爱、自重的心态。大学不能过度强调硬件的东西,硬件总是相对好办到,也可移植,但精神文化是摸不着、有内涵的东西。名牌大学为何与众不同,是因为当你走进校园的时候,有一种不同的气氛,让你有一种感觉,一种神韵、气质所在,这就是大学精神文化。这种内涵的东西需要积累、需要等待,不能急于求成,靠自然慢慢成长。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为此要克服浮躁情绪,不能乱折腾,新点子不能太多。正象贵族一样,是多少代积累起来的。很难想象一个穷人穿上华丽的衣裳马上能成贵族,能有气质吗?回答是不会象的。不要动不动提创建一流大学,国外没见这么提法。什么是一流?都建一流要不要二流、三流?这不符合国家办教育的用心。因此,我们在轰轰烈烈办大学的同时,一定要认识和注意到大学精神的培育,大学非大楼是大师之谓也。注重学风、教风、教师人格魅力的东西,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三、分类管理分类指导
一个国家有顶尖的大学是这个国家的象征。如英国牛津、剑桥,美国的哈佛、耶鲁、麻省理工,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等。大学代表一个民族的高度和厚度,大学应该对国家负责,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说大学是探求真理、传播真理的殿堂,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的功能。但在许许多多大学中,能够发现真理的大学教授世界上还是少数,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研究的。据统计,美国大学从事研究的教师只占20%左右,大多一辈子不搞研究。而我国的大学教授都搞研究、写论文,有些为了评职称写论文、发表论文,出来大批垃圾文章。由于没有创新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文章没人看只有自己看,评职称倒可以凑数,极大浪费人力、浪费资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政府。一是高校分类不好,缺乏正确导向,没有规定好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去追求同一种目标。二是评价体系问题。排名造成大学往一个方向奔,大家不安于本位,从而失去特色,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职称评定的制度不正确,机制不科学。教师除了科研难道单纯教学不是贡献?社会服务做出成绩难道不是贡献?因此,必须从政策上实行根本的改变,改革现有的体制和运行模式,实行分类指导。
四、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总体模式还是前苏联模式。目前我国大学有扩大招生规模的激情,但缺乏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性。创新人才不足是导致国家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我们要从国家的使命感重视目前的人才培养,加快改革步伐,改革比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培养适应能力差的学生越多将会给社会带来压力就越大。美国本科及以下教育基本理念: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是有教养的人,应该有知识、有技术技能、善于思考的人,有广阔的知识面,有操作技能及价值判断能力,有道德、有公民意识、有全球意识,有讲、写、表达等能力,有团队合作、分析判断能力。美国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是最好,不能这么说,但至少目前科技、经济最发达,创新能力强,这与人才是分不开的。他们办学历史也长,世界一流大学也多,有不少先进的东西值得学习。比如他们的本科教学计划的设计、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怎么学等等。我认为应该以下几方面给我们启示:教学的出发点是人,而不是人以外的东西,人的品德(格)、人的素质的教育先得到体现;大学教育要着眼于长远,服务于终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是短视的、不对的;要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基础,打破局限性;学习内容有高度的弹性,极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应当做到资源共享,服务学生为最高原则,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五、高校管理
实行教师治学、校长治校,扁平式管理模式。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自治有利于大学发展有利于竞争,增加动力。有利于改革调动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学术自由对个人而言,不代表单位和组织,不受束缚地发表任何讲话。事实证明这种自由有利于探求知识、探求真理。传统的科层制管理,一层管一层,造成信息传递慢和失真现象。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和层次,有利于管理重心下移,谁说得对就听谁的。于是领导的位置不能总站在前头指挥,而是去发现问题,修订制度和机制。
实施规划管理是高校的必然选择。高校的管理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即要从经验式向战略式管理过度。什么是战略式管理?就是着眼学校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战略引导学校的发展,引导广大教师、学生、干部,变盲目无序为有序。过去,高校都在制定一些战略规划,几个人负责写一个文本,为检查所用,多数只是为制订而制订,很少真正实施规划管理。应该让方方面面的人参与进来制订规划,根据本校历史、现状明确目标和方向。然后执行规划管理,这样可以改变随意性。因为高校的学科与人才战略都是长远的战略,实现目标的时间比较长。
六、管理干部的素质
什么叫人的素质?素质不是知识,素质不是技能,高考状元不一定素质就好。素质是指对事业执着追求,品德上严格自律,把德性放第一位的人。胡锦涛总书记有句格言: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会做人只会做事肯定做不了大事,同样不会做人只会做学问肯定当不了大师。管理者应力求做到通才,单一素质不宜搞管理。提高智商还要重视情商,感情是合作的基础。崇尚独立思考,学会辨证思维。
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即一方面了解上级的意图,知道要干什么。另一方面要调查研究,分析各种存在的情况,发现和整合资源,思路清晰知道怎么去干。思想意识要创新,要有大局意识、超前意识,注重战略思维,谋划新的发展思路。居安思危,树立岗位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要认识到知识陈旧、技能单一、情商底下、心理脆弱、目光短浅、反应迟钝、单打独斗、学习笨拙将会被淘汰的危险。
怎么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靠制度约束。团队合作才能做成事。什么是团队?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有压力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做成大事、做成完美的事靠团队。团队意识就要弘扬“和合精神”欣赏他人,心态要平,不要居高临下。处事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既有原则性又要灵活性,宽严相济,惠威相宜。不要把人管住管死,而是要管好管活。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下属要保持良好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一把手一定要作风正派、公道,不培植小圈圈。讲民主、讲团结、抓将,副手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不搞训斥,控制情绪,协调关系,要有耐力。提升个人的影响力,以起到辐射的作用,达到对群体的感染性。(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专家学者论坛》编委、特邀名誉总编,鲍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