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思维(二)
“教育优先”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教育优先”的思想,指的是这样一种事实:“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被视为构建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支柱,不仅被确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同时亦是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高值回报的投资。教育在消除贫困、增加社会包容、文化多样性、环境保护、基本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更加被看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把教育置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并据此认为应首先增加教育部门的公共经费”,建议世界各国把教育确定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项优先任务,提出“大体上说,国民生产总值用于教育的比例未达到6%的国家,教育经费无论如何不应低于这个百分比。”
教育先行思想在诞生不到10年的时间便广泛地影响了我国学术界和决策层。1978年,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教育发展战略地位问题便提上决策议事日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更是从社会进步和满足人民根本需要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教育的基础性、长远性或者根本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关于教育阐述的不断丰富和深化,表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已经由出于经济发展战略和为经济增长服务的考虑,转变为基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与权利的综合考虑。教育不仅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和培育创新能力的基础设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还作为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和改造社会的先导力量,发挥着促进社会公平,凝聚改造世界力量方面的作用。
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评价教育先行与否的重要标尺。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视频贺词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世界各国削弱了向教育计划提供资金的情况下,我国政府2010年以来教育投入增长的幅度明显增大。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8%,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但仍低于2011年世界各国教育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4.8%的水平。而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减缓的形势下,巩固已有投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仍然是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艰巨任务。(谈松华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