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师比,是指学校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是本科教学评估中用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由于教师在高等学校中的重要地位,“生师比”从来就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数据。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小、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质量。近几年来,随着本科教学评估的进行和高校“内涵建设”时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对“生师比”的一致性提出了质疑。
什么是合理的“生师比”,怎样确立合理的“生师比”指标,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着力探讨的问题。一、合理生师比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生师比是高校办学结构中的一把双刃剑,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前,大学尚属“精英教育”。截止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全国高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不足630万,高校生师比平均11.62:1,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相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尚小,生师比比例过低,不符合国际公约在公民受教育权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也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但另一方面,如果生师比过高,每名专任教师就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再加上大规模扩招下形成的多校区办学的模式,使得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往返路途的奔波上,余下用来备课、写教案的时间已寥寥无几,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别谈还要潜心科研。可见,生师比合理才能够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上好课的同时做好科研,站在学科前沿思索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单独辅导,答学问之疑,解人生之惑,育才的同时也能育德,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二、我国高校生师比现状有关数据统计,1992年,我国高校生师比平均为6.83: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高校生师比大幅度增加,本科教学评估前一度上升为19:1。2004年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开始,《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普通综合类本科院校生师比在18:1与16:1之间。
一时间,生师比高的学校积极引进教师,壮大师资队伍;生师比低的学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校都朝这一规定的指标努力,呈现出一片高等教育结构优良、发展强劲的良好局面。但是,生师比换算的两个基数——教师与学生人数在现实中均有一些差别:由于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统计上报的教师是指在册教师及入校后进入教师职称系列的人员,而其中有部分人已不在教师岗位工作,还有部分人已流失到其他单位,但档案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在岗教师与在册教师人数相差很多;同时,目前进行的生师比换算是以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基础,而教师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的成人及在职教育学生人数并未计算在内,学生基数大大减少。在此两种现象同时并存的情况下,生师比换算结果与实际差距悬殊,很多高校看似人员结构非常合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很高,实际上,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过于沉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不得不拉夫助数,敷衍塞责,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三、确立高校合理生师比的准则按教育部1981年下发的《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的通知》(81教干字011号)文件测算,不计算科研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每天工作7小时,每周5天,每年42周共计1470小时,按每学时415小时的备课量计算,年工作量应在327学时,专业培养计划理论学时210,上课班按90人计,合计当量生师比控制在14∶1较为适当。现实中看,教师每周承担10~12学时是可行的。按此算还可增加30%的工作量,当量生师比可提高到18∶1。对于一个工作熟练的教师来讲每周10~12学时并不是特别紧张,还可以维持适当的超工作量,根据统计研究超工作量控制在正常工作量的20%以内较为合适,所以极限当量生师比应控制为21.6∶1。但是,这样一个生师比的数据是否就为合理,是否适用于所有的高校还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生师比是否合理应具有针对性有资料显示,美国排名前10位的著名大学生师比平均值为6.73:1,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前10位的大学平均生师比为13.4∶1,但不少一流州立大学生师比在18:1左右。笔者也曾对世界著名的20所大学的生师比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师比普遍较低,而日本则呈现出两种局面,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的生师比为6.7:1,久负盛名的早稻田大学却高达38.5:1。由此可见,“生师比”作为对高校教育教学有很大影响的指标,到底应为多少属于合理,并不能一概而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时期,强调“质量立校”和“特色兴校”。各个高校因其起源背景、发展历史以及社会需求的不同,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教育质量的要求不同,追求的办学效益不同,必然带来规模经济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宏观层面上看,不能用一个模式来衡量所有高校。就人力资源中的教师资源而言,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四者不能用同一个生师比来衡量⑶。同样,在高校内部的微观层面上,各个学科、二级院系(部)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不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有很大不同,在生师比例上也应该有所区别。此外,对于不同专业,因知识传授的方式不同,对生师比的要求也就不同。文科专业的生师比会高于理科、工科。即使同样是综合性的高校,他们的生师比也会有所差异,偏重于文科的综合性高校其生师比仍会高于偏重于理、工科的高校。 2.生师比是否合理应“数量”、“质量”兼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生源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着影响,对于一所高校来说,“生师比”是否合理,是否对学校教育教学有着推动作用,不仅要从数量上考虑,还需从教师及学生的质量上进行衡量。在保证同样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比在此方面水平一般的教师可教授更多的学生;在同等数量下,生源质量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比资质平平的学生可需要更少的教师。因此,“生师比”不应仅仅是一个从教师工作量角度出发计算出来的数据,这个数据里还应包含着复杂的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协调,只有经过细致的分析,“数量”与“质量”兼顾,“生师比”才能真正成为衡量学校办学结构是否合理、人力资源利用是否高效的“试金石”。 3.生师比是否合理应结合高校层次和办学条件高校的办学层次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内容。由于每所高校的办学层次不同,学校面临的任务不同,教师的工作量也就有所不同。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师必须有很大的精力用于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用于本、专科生教学的时间就相对较少;而对于教学型大学来说,教师的主要时间就是进行本、专科教学。因此,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就会比以研究为主的大学生师比要高。正如前文所述,在美国,学校层次越高,生师比的比例就越低。高校的办学条件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效率。处于经济发达地区、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的高校,较之处于经济落后地区、教学设施较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较落后的高校,其教师的教学进展要顺利一些、教学较轻松⑷。在此情况下,每名教师就可以教授更多的学生,生师比也就相对升高。四、结语高校“生师比”的合理性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合理的生师比应有利于学校办学结构的不断优化,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逐步提高,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有利于学校优势及特色的增强。当前,在我们面临普遍存在的高校人力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并存的局面时,更应从根本上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改革学校教学方面传统的运作机制,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办学效益和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孟凡静,高教所助工,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