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关于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对策的探讨

发布日期:2008-11-25     文章来源:    点击:

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社会资源,高等教育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各种人财物力资源的配置与支撑,两种资源统称为高等教育资源。高校的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办学所需要的条件总称,既包含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学科专业资源、信息资源等有形资源,又包括如教育思想、学术氛围、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主要是指用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主要包括资金、教职工、学生、设备、校园以及形成这些资源的基本结构,如资金结构、师资结构、生源结构、组织结构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教育资源不断投入并优化配置的结果。《高教法》明确高校法人资格,鼓励和要求等学校“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中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运行效率和效益不高: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激励方式不科学、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财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和筹资渠道单一、校内分配不合理、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物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物力资源投入不足、规模效益低下、存在木桶“短板”现象的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办学效益。因此,如何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实现办学目标,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通常指有形资源的配置。在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问题,它的实质就是在高校内部,研究得出合理的配置方案,通过科学的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和方法,在保证各必要子系统运行必要资源的前提下,使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先配置到战略需求的支撑上,使资源从低效益的(资源富余)子系统,向高效益的子系统流动,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效益高的子系统,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

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高校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是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表现;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布局: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保证战略重点,集中使用;三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通过一定的激励和评估手段,使资源利用率提高。

二、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1、与学校定位相协调的原则

高校的办学定位,实际上就是确定发展目标,这是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高等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即明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生培养规格及目标、突出学科与专业及人才培养的优势,以特色求发展,找准自己的定位。这就要求学校在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时,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凝炼学科方向的要求,在保障必办学科专业必要资源的情况下,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采取适当政策倾斜,确保重点战略投人,有力支撑学校的优势学科和拳头专业,保障凸显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效益原则

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在坚持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的原则下,应提倡合理竞争,使资源配置、整合有利于提高各种办学要素运作的效率,有利于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在学校内部体现“优胜劣汰”,保证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和专业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支持一批有发展前途的新学科、新专业尽快形成规模,使现有的学科、专业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资源共享原则

资源共享是指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共同分享、利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等资源,以减少重复投人和建设,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特别是价值比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及公用性强的实习、实验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应打破按单一课程或单一专业设置与管理的传统模式,从多个学科和专业的共同需求来考虑,互相开放提供方便,克服“小而全”的狭隘思想,最大程度减少各类资源的冲突和内耗,实现资源共享。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高校,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创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进而才能给学校带来声誉,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赢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所以,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流的师资力量,支撑质量提升,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5、决策透明化原则

决策透明化原则,又称决策公开原则,是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是激励教职工参政议政、防止暗箱操作、避免权力寻租、促进公平提高效率的重要措施。资源配置、整合过程要尽可能透明,让广大教职工(代表)积极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体现民主、公平、公开,调动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让“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等理念得以彰显和体现。

6、公正、均衡性原则

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及均衡,有利于减少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事关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关乎资源配置、使用的效率、效益。其公正性及均衡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教育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应满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需要;二是尊重教育规律,对各单位的资源供给应因院而异,而不是均等地投入;三是各类的资源供给应逐渐稳定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上,而不能出现太大的波动;四是资源供给不存在不足和过剩。

7、分类性原则

由于高校内部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其资源整合、配置应区别对待。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各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所侧重、有所倾斜地进行分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供给分配制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资源进行分类考核、分类管理,以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8、可持续性原则

在资源配置时,既要安排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以达到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高等教育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高等教育活动运行过程中,不论是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的载体——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及管理人员,都是连续不断地被“消耗”着。因此,必须合理地开发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地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补偿与再生,反对竭泽而渔,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枯竭,从而保持高等教育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9、资源总量增值原则

资源增值原则要求任何配置方案都应保证教育资源的资产总量增值,不能造成大量的资金与物资的流失。不论是对有形资源的配置,还是对无形资源的配置,都必须保证资源总量的增值。坚持这一原则,要注重把握注入外生增量和盘活存量并举。如果高校通过体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办学规模效益等途径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那么将有利于增加高校教育资源总量,从而有助于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三、高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高校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在高校内部,在限定的条件下,通过科学的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段和方法,保障必要和战略资源需求,使学校的教育资源从低效益的子系统,向高效益的子系统流动,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效益高的子系统,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办学效益。根据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具体原则,实现其优化配置的具体对策如下。

1、整合学科专业,形成特色,实现资源重组

学科和专业的整合是为了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从优化结构的角度考虑,学科力量、资源的配置既要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校在若干学科上的优势,形成带头学科、特色学科,又要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营造有利于学科共生的学术生态环境。整合过程中,学校要寻找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力争“特”、“优”,而非“大”“全”。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对本校的学科专业进行评估,分析自身的优势、特色;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以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高校内部自觉调减自身办学条件差的专业,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2、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注重人才结构、数量和质量

 要改变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方面紧张的状况,必须大量增加专任教师,并改革、简化行政管理和教辅后勤等机构。

首先要调整学校规模,加强师资力量,实现规模效益。经济学理论认为,组织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超过了适度规模反而会导致“规模不经济”。规模效益的核心是效益而非规模。所以高校应该控制招生规模,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跟风”,比学生人数,比学校规模,以牺牲效益为代价,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应该注重的是内涵式发展。要实现学校的规模效益,从人力资源方面讲就是要实现生师比的合理化。加强师资力量是学校保证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是外部引进:大力引进一流的师资力量,特别是一批在学科领域崭露头角的学术骨干和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二是内部挖掘:对本校教师要加强培养和激励,挖掘潜力。教师除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外,还应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激励教师不断学习,鼓励教师积极报考硕士、博士,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在生师数量比合理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其次要精简机构,剥离非教学科研人员。学校要针对管理机构重叠、非教学人员比重过大的情况,大力精简行政部门,将多余人员采用多向分流的办法处理。符合教师条件的充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不能做教师的分流到校办产业或其他服务岗位上,留在管理岗位上的可以适当跨岗兼职。

第三,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后勤保障体系。将高校后勤交与社会去配置资源,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一点需要强调,后勤社会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化,除了作为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外,还应该受教育、学校特殊性的制约。

3、在财力资源的配置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首先应该加强财务分析,建立完备的财务制度。通过财务分析,管理人员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的经济状况及财务活动过程,便于作出科学决策。实行完备的财务制度促进办学经费的合理配置。如在学校一级可建立独立的基金管理监督委员会,聘请社会上的经济顾问和财务专家担任委员,对学校每个季度的财务收支报告进行审核,提出建议和意见,指导学校下一步的资金支出。而在院系部处一级,则成立相应的财务小组,对本部门的重要财务支出进行讨论和决定。通过专家的帮助和集体的智慧,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通过预算来调整保障学校在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基建等各个方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三, 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科、专业。高校虽然也讲效益,但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只讲经济效益。高校的学科、专业可分为三大类:应用型(如矿业类、计算机类、电子通信类)、过渡型和基础型(如数学)。对不同类型的学科、专业的资源问题要通过不同的配置方式加以解决,即对应用型学科专业应当侧重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而对基础性学科专业,包括目前尚未形成气候的新学科、冷门专业,主要依靠学校、政府和各类基金会制度化的资助,保持它们能够获得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对于中间过渡型的专业则利用制度配给与市场机制结合的方式配置资源。

4、在物力资源配置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首先,公共设施实行开放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这里的资源共享既有校内各专业之间的,也包括相邻的各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配置观念上的主要问题是:资源一旦配给某高校,就落户在这所学校,该校成为唯一的得益者,而很少考虑怎样使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更多需求者服务。实际上,许多高校大多是在某些方面资源短缺,但另外几个方面却有剩余。尤其是在省会或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比较集中,应该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价值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以及公用性强的实习、实验场地、图书材料、体育设施等应该相互开放。资源的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应该互相提供方便,实行有偿服务。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联网后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各高校只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区域共享为内部共享提供了前提和背景氛围。

其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对全校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编制资产购置计划,购置大型设备必须进行严密科学论证,提高决策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长期闲置的设备资源可以通过无偿调拨或有偿转让等方式在校内进行重新配置,使其得到合理利用。

再次,利用闲置设备进行资产经营。校内各个单位从不同角度进行资产经营,对其所占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负责,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学校总体资产的协调分配和经营,根据资产经营实效决定调配或再投资,以提高学校整体资产效益。原则上,学校资产必须在教育上发挥作用;在教学上发挥不了作用的资产应该在学校积累教育经费上发挥作用,采取的形式有自组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或仿美国哈佛的基金管理方式委托校外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经营。

总的来说,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是否达到优化,直接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应该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自身制度创新,进行学科专业资源、管理机构资源的适时科学重组或调整,合理整合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达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从而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浪费和损失, 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作者田水承 韩江水 赵雪萍 李红霞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