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以科学的教学评价促进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日期:2009-06-30     文章来源:    点击: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责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因此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成了高校一项新的任务。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笔者在这里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如何促进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个人拙见,以求教于大方。

一、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及成长环境需求

1.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流畅、敏锐、变通、独创和精密的思维,具有整合加工信息、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清晰表现创新成果的能力,具有坚强、积极、刚毅、果断等健康的品格。

在以上素质的引导下,创新型教师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善于将课堂教学变“灌输式”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法富有艺术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充满情感,以发问激发学生创新性地思考问题,以互动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目标。

2.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需求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可见,环境对人及事物的影响是巨大的。高等院校要建设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基础的是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求真、求实、和谐、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求真、求实的学术环境能够激发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谐、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使教师敢于挑战传统、权威,提出新的思想、方法;使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在反复摸索中实现创新。其次,还要为教师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管理环境”。管理者应注意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以便挖掘教师自身的潜力;要给予教师充足的动力,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对教师的创新性活动进行适当的鼓励,使其保持高涨、持久的创新热情;要给予教师充裕的时间,使其能够在创新过程中经过充分的“摸爬滚打”,真正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师教学评价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影响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水平进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功能主要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学评价还有其隐性的引导功能,对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和“管理环境”的营造,对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1.评价指标将直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因此如果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就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正:“启发式”、“互动式”的授课方式有可能被认定为课堂纪律松散;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前沿科学领域有可能被认定为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教师的创新行为得不到认可,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如果直接用于严肃的处理(对于落后者来说),不够宽容、人性化的话,也无法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具有包容性和激励性、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缺乏环境的引导,创新热情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是“纸上谈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鉴定、评估的主要途径,与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引导教师走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之路,理应成为今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重点。

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评价体系笔者曾经参与过某高校“关于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问卷调查工作,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该高校的师生同时将“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传统意义上的“态度和蔼”、“要求严格”和“讲解清楚”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更加希望教师能够在“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的同时“诱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启迪学生思维,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对教师的教学,高校师生不再认可“成绩决定论”和“课堂稳定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师生均认为以良好的教学态度和优秀、创新的教学方法呈现高质量、具有启迪意义的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心。因此设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就成为当前教师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的重点。

1.确定“鼓励创新”为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目标锁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目标将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内容,也将最终影响评价的结果。教师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那么在当今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时代,以评价敦促教师的创新,以教师的创新引导学生的创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应成为当今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时代性目标”。 2.设立有利于创新的指标内容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是评价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因循守旧的评价内容不仅影响被评价教师的创新精神,也禁锢了评价人(学生、专家、管理者)的眼光;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差的评价内容容易使评价结果产生偏差,造成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教师探索创新性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在“鼓励创新”的目的下设立体现创新意识的指标内容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评价指标提出了要求,如指标要具有公平性与可行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多元性与多维性等,以上观点笔者十分赞同,受益匪浅,但笔者认为:评价指标要对教师创新性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指标内容要有明确的创新导向性所谓导向性是指教师通过指标内容能够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准教学,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教师有何种素质,个人应朝哪些方向努力。创新导向性就需要在评价指标中可以体现创新素质的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明确提出创新的标准;同时,评价指标还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吸收时代精神和主题,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引导教师站立于时代潮头,以全新的视野和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2)指标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的个性就是指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一名教师区别于另一名教师的精神品格,培养创新型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尊重教师教学的个性。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年龄、所属学科等因素会对教师的教学个性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用使用很多年的同一份评价指标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导致教师只好适应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评价指标内容需依据学科特色和教师年龄等进行设置,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关于评价内容的针对性问题,在该高校的调查问卷的结果中也有所反映,接受调查的教师中,87.77%的人认为教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变化,仅仅有5.83%的人认为不需要分别对待,而6.73%的人则认为无所谓,也就是说对于评价客体——教师来说,他们更加认同具有多元化和针对性的评价体系。 3.建立创新型的评价方式目前,理论界关于教师教学评价模式的说法主要有两种,即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和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性评价因其缺乏实际操作性,故仍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要方式。长期以来,总结性评价的重心指向教师工作的绩效,往往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来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果及目标的实现程度,将评价结果落脚在奖励和惩处上,教师的创新型授课方式若短期内得不到认可,甚至引来处罚,则必将引起部分教师的恐惧和逆反心理。

如何解决总结性评价带来的副作用,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但具体怎样结合还未见详细方案,笔者在这里大胆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评价媒介采用网络化相比较传统的纸质表格来说,网络化的评价媒介的优势是明显的。一方面它避免了评价主、客体的正面冲突,从而提高了评价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它在节省物力的同时可以极大的提高统计效率和准确度,将传统的评教由“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极大地发挥了评教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对于这一点,该高校的调查问卷显示56.54%的学生期望“参与网上评教”。教师教学网上评价系统的设置也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网上评价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可供其他高校在进行此项改革时参考。例如,重庆大学教学质量与评价网上系统较好的实现了他评与自评结合、信息及时反馈和保护教师隐私权的功能,同时系统操作简便、统计功能强大,弥补了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不足。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使重大的教学评价变为教学检查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2)评价时间采取“日常化” 总结性评价为了利于对教师整个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而又避免考试成绩因素对学生评价产生负面的影响,通常都选择在课程结束、考试之前进行。但在这种方式下,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在课程结束后才能被查找出来,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借鉴一些学者的观点和重庆大学的经验,笔者建议将评价时间进行调整,通过网络评价系统,让学生进行“日常化”评价,可以随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增加专家和同行的听课次数和听课的随机性,以便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和专家、同行的建议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改进,然后再在学期末进行“总评”。管理部门可在一学期内多次提取学生及其他人员的评价意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督促,这种方式将很好地体现发展性评价依据目标,重视过程的特性。调查问卷中也显示56.06%的学生认为“学评教”活动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展开。

(3)评价过程采用“对话制” 传统的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往往是采用下发评价表格,学生、专家、管理者进行填写的方式,被评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对于评价不够准确、公正的方面也无法提出异议,教师的知情权、话语权丧失,对评价结果的接受程度也就大打折扣。所谓的“对话制”就是让教师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采取让教师进行自评的方式给教师一个说话的机会。教师通过自我检查,自评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这时再结合他评的结果,对于相同的正面的评价就会充满信心,对于相同的负面的评价就会虚心接受,对于不同的评价也就有耐心去思考和判断。“对话制”的采取提高了评价准确度的同时也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处理。

(4)评价结果反馈采取“激励法” 评价结果的反馈一直是教师教学评价的一个难点工作,评价结果的反馈是为了实现评价的目的,如何进行反馈既能激励相对优秀的教师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又能促进相对落后的教师乐于改进工作,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5〕。除了纯粹的生理需要外,其他四个层面都可归结为精神需求,只是有时以物质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高水平的薪酬、各种物质奖励,满足了人们对受人认可、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要。“激励机制”就是典型的运用这一心理因素对人进行引导和改造的良好方法。教师辛勤工作,除了要获得相应的报酬外,得到学生以及同行、管理者的认可也是必然的一种需求,但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别,总会存在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得不到认可,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正面激励和负面刺激两种方式以帮助教师进行改进。在评价结果应用中,负面刺激是不可少的,即对教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正面激励的作用要远比负面刺激持久和高效。评价结果反馈采用“激励法”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改变以往公布笼统分数的形式,评价结果的反馈要全面,正面(得分较高)和负面(得分较低)的评价都要呈现,让教师获知细节。二是首先并且着重强调正面(得分较高)评价。结果要想发生效用,必须首先让教师接受,“先正后负”让教师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负面评价,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改进。三是结果处理要人性化。教师教学水平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相对落后的教师的处理就要循序渐进,给予教师一定的改进时间。例如,结合前文所述的“日常化评价”,初评结束后可采取谈话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第一次“复评”结束后尚可使用私下通报的方式,连续三次评价结果落后的再考虑结合扣除奖金等方式,笔者认为只有对那些不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屡评不改的教师才能作出解聘、降级等方式的处理。

采用“激励法”反馈评价结果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功能。全新的评价模式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性,在利于推行教学评价结果处理、实现教学评价目的的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从评价中感受创新思维、体验创新乐趣,从而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素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管理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服务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工作者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的观点,以勇于改革创新的思维对传统的旧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努力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陕高学会200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