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高校内部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思考与讨论

发布日期:2009-03-12     文章来源:    点击:

高等学校的资源包括学校的人力(师资、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等)、财力(下拨经费、学费、基金等)、物力(实验室、设备等硬件)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学校的信息资源、声誉和品牌等无形资源。自1999年扩招以来,不少高校由于学生人数剧增,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欠佳,致使资源利用率低下,甚至重复配置和浪费现象并存,不少高校面临较大的资源相对短缺压力。

高校资源中以实验室、设备等硬件为标志的硬件资源是物力资源的重要构成,是以工科为主体或根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支撑,也是目前该类型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有鉴于此,本文从校内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基于相关课题研究,就实验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展开简要探讨,希望为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实验室的作用实验与实践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

通过实验,才能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创新方法,获得创新能力。因此,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如下:①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制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②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地,是培训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实验室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环节,是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③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基地。

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的水平和规模。因此,规划好、配置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的“五好”实验室才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良的环境和物质基础支撑,才能推动内涵建设,才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现状与问题

(一)宏观方面现状 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有大约1100多万台件,总金额超过4000个亿,与十五相比,增加的幅度是184%和160%。

2006年全国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某地区调研实验室人员4621人,职称、学历构成见表1。表1. 2006年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调研结果(单位:人) 总数 职称 学历 高级 中级 初级以下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1549 1834 1238 825 2178 1618 4621 33.5% 39.7% 26.8% 17.9% 47.1% 35% 由表1可见,实验室人员队伍学历层次大部分是本、专科层次,中、初级职称居多。

(二)微观方面现状以广东某高校为例。

[1]该校已有的实验室多数处在能基本满足本科教学需要的水平上,并普遍存在开放程度低,实验教学水平,包括实验教学教材和创新性实验的开出率不高,没有为学生提供充分使用实验室的机会等问题。近年来,科研型实验室的建设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高水平的实验室为数不多,高精尖的重大设备十分有限,特别是能代表体现该校科研与学科特色,在学术成果与经济效益两方面都取得成绩的实验室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又存在大型设备使用率较低、重复投资、各自为政,设备资源不能共享等现象。该校实验室人员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学历、职称结构低,整体素质不高,一些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的实验人员,占着岗位,但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努力去提高自己……以上这些现象是以工科为主体的某些地方高校实验室、设备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具体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等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上述案例和有关调查,对工科出身的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1)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模式亟待改进构成实验室人员队伍的成员包括:

从事实验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和专业素养对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管理体制等制约,存在如下问题:部分实验技术人员不是相应专业出身,由其他专业、岗位转行而来,这样就造成实验人员专业技能比较单一,学历层次低,职称低,见图1所示;实验技术人员被称为教辅人员,没有把实验技术人员纳入教学队伍建设和管理,造成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考核松散,激励欠缺;高学历层次的实验人员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安心工作,往往想法“跳出实验室”,一方面造成该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出现厉以宁所说的“庸才沉淀”现象。对实验人员的这种管理模式势必会形成恶性循环,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和新技术发展的需求。

(2)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现在随着高校有关学科的全面发展、学科专业的增加和多样性,加之学生的增加,对实践教学支撑与建设方面不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实际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的学校观念认识方面模糊,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认为对付过评估就行;还有的学校虽认识到位但投入不到位,一些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设备老化,而且设备数量的问题也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而显现不足,尤其是一些实践环节涉及现代先进制造设备,或者实践教学环节消耗成本比较大,许多应该由每个学生动手做的实验,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改为演示实验或几个同学合做或老师带学生到兄弟院校或相关企业参观了解,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普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实习基地建设有所重视,然而由于资源紧张的压力和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错位,本应加强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因人数多等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弱化、形式化的倾向。

(3)实践教学与管理评估机制不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生命线,没有制度的管理工作是没有依据的“人治”管理,其结果往往偏离实际或不能落到实处。

由于实验室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评估考核机制往往不健全,实验室工作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无法调动院系负责人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至造成了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缺乏有计划的维修保养,甚至巨额投资的实验室资产利用率低下,有“花瓶”之嫌。同时,对仪器设备投入效益的内部评估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的评估依据基本是各实验室上报本年度的实验情况,缺乏评审管理,硬件投入的效益如何和产出大小往往较难说清楚,结果造成的情况是:一是对今后的类似投入没动力;二是基层考核难分优劣。

(4)对实验室存在着多头管理同时又没人管理的状况高校实验室按其管理体制一般划分为4 种类型:

①院系管理的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教学;②由学校管理的面向本科生的实践训练及实习基地;③学校直属的公共服务体系实验室; ④以科研为主的中心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包括:建设规划、实验人员管理、实验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课外专业技能培训、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和设备日常使用维护管理等。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涉及到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要和多部门打交道。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管理涉及部门:教务处负责的本、专科实验教学的管理;国资处负责的,包括房屋、土地及家具等具体的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和整个固定资产管理;设备处负责的实验室、仪器及设备的管理工作等;科研处(或学科办)负责的重点实验室或中心实验室。该管理体制表面上看对整个资产管理得到加强,但实验室管理职能弱化,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许多高校合并或规模扩大后更是如此,几个管理部门工作交叉,存在多头管理,由于部门权、责、利、能交叉,缺乏合理重组与分配,实验室的规划、配置、改革、创新、实验保障等工作较难协调管理,甚至出现管理盲区和扯皮。学校实验室除本科教育实验室外,还有科研实验室、公共服务体系实验室。在某些学科,后两类实验室的规模和财产比重比本科教学实验室更大,但按目前的管理体制,一是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实验及用房配置不够或还在延续过去惯例;二是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对其日常管理和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协调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实验资源配置各行其是。

(5)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规划院、系实验室大多是以专业为基础,依托原教研室建立起来的,这种隶属教研室(系)的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较多。首先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相近专业实验设备的购置论证过程流于形式,相互交流差,造成重复建设,设备资源的浪费;相近专业的实验内容重复开发、建设和开设,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相近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互不交流,同样高校扩大规模或合并以后的跨校区办学,实验室建设宏观布局论证规划欠充分,出现重复建设和举棋不定现象。其次是二级教学单位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延续惯例,不重视或缺乏长远规划,实验室搞小而全,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形成教学、科研整体优势,其结果是造成资源的浪费,设备利用率低。第三是妨碍了实验室向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不能适应学科间相互渗透、实验室资源共享、开放的需要,难以达到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6)实验资源没有优化配置,缺乏统一的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实验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意识及实践水平有待提高,在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方面,尚有较大空间。对一所学校而言,全校共有多少实验室?

类别、功能分别是什么?能开出哪些实验课?能完成哪些实践教学环节?哪些能代表学校的特色、水平?能够开放共享的实验资源有哪些?收费管理标准是什么?如何约定使用?使用中有问题找谁?今后发展的重点、规划、目标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均要求建设统一的信息发布管理平台,予以向师生等受众发布,一方面有利于使用和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显示度。三、对策分析及讨论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阶段的到来,诸如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发展与规范、效率与公平等众多矛盾显现,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全面紧张与使用浪费并存的局面,势必加剧教育资源有限配给与内涵发展导致的较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引起资源供需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学校内部没有实现优化配置”。资源存量配置不优,需求的增量扩充不足,一方面使得学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影响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内部资源配置不是简单的“资源分发”,高校内资源配置必须既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又要符合学校的战略方针,支撑学校的战略发展,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只有针对校情开展研究,办学资源配置才能由“分发”上升为“优化”,由“拍脑袋”上升为“理性配置决策”,更加符合一个具体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和优化,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此,开展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与实践,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高教研究人员面前一个极富挑战性又亟需解决的课题。基于前期调研,应采取的对策如下: 1. 进一步深入开展高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为实验室等硬件资源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逐步解决合理投入问题、资源共享问题、管理机制问题,优化人员结构问题,二级管理等系列问题。 2. 应转变广大职工和管理人员的观念。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契机,以提高效率、共享性、办学水平为着眼点,完善、理顺或重组局部和整体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集权”式成立协调管理部门,另一方面也应注意责、权、利、能“捆绑式”放权,保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既能支撑战略目标的配置需要,又能激发实验室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之间形成整体合力。 3. 借鉴有关高校的成功经验,设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无论是国家重点“211”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成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部、实验中心),对全校实验室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较从前分散的多头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1)打破了按专业设立实验室的格局,有利于避免重复购买实验设备,减少资金浪费,有利于提高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利用率。(2)有利于统筹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实验、实践条件,适应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需要,有利于在节约学校经费的同时确保所购仪器设备的质量和共享使用。(3)有利于实验队伍建设和稳定。通过建立统一的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和竞争上岗聘任办法及制度,保证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选拔和培训, 稳定并发展实验人员队伍。(4)有利于促进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实验环境,有利于打破专业界限,拆除学科之间的“墙”,有利于人员、设备的调配,有利于实验室的充分使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观察、想象、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西交大副校长、著名管理学专家席酉民教授曾经指出:[2] “……实际上学校的经营和管理问题很多,全球都有非盈利组织管理的企业化倾向,我们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高校,应关注该倾向并注意从组织上、干部队伍建设上,管理能力和知识的运用上提高学校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基于对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的粗浅认识,同时在借鉴其它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仅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方面的挑战、问题与对策提出了一孔之见,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引起有关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关注、研究和重视,共同推进高校的资源配置研究及管理工作,支撑和保障学校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