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探索研学实践教育区域化发展

发布日期:2023-09-01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

研学实践教育是体验式教育和实践性学习的融合,在感性认知中整合和反思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理性认知,学思结合、学做结合、学用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广阔的社会大舞台,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拓宽视野、锻炼素质、提升能力,促进学生立德、启智、健体、尚美、崇劳,“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1.研学实践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可行性

研学实践教育区域化发展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为着眼点和突破点,对区域内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产业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通过研学实践教育融合区域相关文化、资源、服务和产业发展,实现生态资源、机制体制、公共服务、文明素养、文脉传承、品牌宣传等全方位和系统化的提升,在服务研学实践教育的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和区域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从发展模式、研学体系、实践教育三方面来分析研学实践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可行性,从而为研学实践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为后续的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可行性意见。

统筹资源,构造多方共建、专业运营的发展模式

研学实践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关联教育、文旅、交通、农业、科技、发展改革、组织、宣传等各个领域和相关部门。为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确保教育活动顺畅有效推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多方共建,相互配合;同时,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邀请专门的研学机构参与运营,坚持研学实践教育的公益性和普及性;教育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和组织机构有机、有效、有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公益资源,不断探索创新区域研学课程的实施方式和教学形式。

立足家乡,构建内容充实、体现特色的研学体系

区域研学实践教育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禀赋与人文资源,立足于本土特色,在研学线路规划、研学课程设计、研学活动开展等方面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弥补学校学科教育的不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和知识内容需要,打造“蓝色·科教信息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紫色·优秀传统文化”“绿色·自然生态文化”“黄色·工业文化”等板块,在劳动实践、环境保护、红色经典、科普浏览、文化传承、拓展训练等方面寓教于乐、寓学于研;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精准研学、丰富实践、创新教育,不断充实内容、推陈出新,在拓展覆盖广度的同时,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面向未来,构筑丰富知识、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开展区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时,与学校课堂教育有机衔接、有效融合,要以心育心、以智育智,更要以心促智、以智润心,依归教育的本质。研学实践教育在传承国内历史文脉、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同时,突出现代教育特色,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研学实践教育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如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反映出研学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全育人”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本领、闯劲锐气、理想抱负、担当作为,为祖国建设育好栋梁之材。

2.研学实践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实践性

中国人民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研学实践教育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五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研学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除此之外,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学习红色精神,唱响时代金曲。

党建领航,“五育并举”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研学实践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就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学院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和追踪思政课研学实践教育的新成果,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准备和经验借鉴。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以其独特的历史、雄厚的学术底蕴、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标准和发展的底线,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保持发展内生动力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体现的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理性与信仰相统一、立场和能力相统一,要求马院人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更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去研究、去宣传、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研学实践教育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也是实践探索中的理论升华,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是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重要途径,推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学实践工作稳步发展。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打造思政“金课”,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读经典、悟原理,把经典、原理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学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思政课研学实践教育,引导学院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

知识创新的源泉一定基于伟大时代的实践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以北京周边以及延安革命根据地核心片区为主要研学区域和基地,开展“深耕百年党史路、重走人大校史路”等专项社会实践。组织参观“一二·九运动”纪念地活动,以实地参观学习的方式深入学习“一二·九运动”精神,增进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重温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争做开路先锋、事业闯将注入强大动力;走进香山双清别墅,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学习活动;赴延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实习,赓续血脉、续写荣光。延安是一本厚重的书,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实习期间,学生走访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杨家岭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等革命故地,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等多种方式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回顾陕北公学延安时期的办学历程。学院组织开展上述专项社会实践,构建沉浸式、全景式育人场域,引导学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夯实专业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用青春的激情奏响时代强音。

结合实际,多样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学实践教育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学院注重从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研学实践教育根据学生所处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应重视区域化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体系。研学实践教育主要是社会教育,是学校课程教育的必要补充,作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的拓延部分,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等方面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不同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革命传统文化传承、国情教育认同、工业生产观览、农业劳动体验等方面都能够服务学生研学活动,具有区域化发展的资源性基础。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公益性,主要通过经济性来实现,在近距离的区域内,有机、有效地利用各项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让学生走进乡村,走进农业、工业、科技园区,走进博物馆、科普馆,体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与时代的发展,立足家乡、感受家乡、爱恋家乡、建设家乡。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日常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之中,选择多种活动方式,为学生的研究和学习提供必要的保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充分发挥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就是让学生由近及远、由家乡到国家,引导学生由最初的、熟悉的、亲切的家乡感受民族文化、乡土人情、风俗传统、发展变迁,在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中亲近家乡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全方位认知社会,拓展知识面;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躬身劳作、动手尝试、解决问题中培养实践能力;合作探究、主动思考、不畏困难,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