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秦创原政策的激励下,西安理工大学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明星”科学家:
赵跃将光伏跟踪控制器成功转化,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企业,解决了新能源利用中的关键问题;
徐春杰和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合作,设计开发高强韧镁合金新材料、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等,科技成果转化成功;
张延超团队自主设计建设了国内领先的“高温超高速轴间对转动态密封试验平台”,通过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集中运营管理模式;
……
西安理工大学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持续推进“三项改革”试点与示范,加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的“双向奔赴”。今年,西安理工大学被确定为首批“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先行先试。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西安理工大学都进行了哪些探索?针对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科研团队是如何努力解决的?成果转化中还有哪些“细绳子”?2月23日,记者采访了西安理工大学相关人员。
■ 胆子大起来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临着各种风险。长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一旦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可能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对此,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有“不敢转”的顾虑。
教授赵跃就曾面临“不敢转”的困扰。
2018年,他所在团队以学校名义将一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科技成果,作价1500万元入股一家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公司。在参与聘请评估机构、成果评估定价、所有权转移过程中,他深感程序烦琐。
“由于害怕出现工作纰漏,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手续办理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学校科研成果管理人员有如履薄冰的心态。他们既想帮助我们转化成果,又害怕操作不规范承担责任。”赵跃坦言,“这个过程让我们团队对后续其他成果产生了‘不敢转’的念头。”
同样受困扰的还有学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邓朝晖。“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有前景的成果,把学校教师的好成果推向市场。”邓朝晖说,“但是,教师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我们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涉及具体的项目时不得不慎之又慎。”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的损失。推动成果转化亟须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资产管理模式。”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申烨华介绍,“三项改革”试点后,西安理工大学探索了以作价入股形成资产减持、划转、转让、退出、减值及破产清算等处置模式,积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使得职务科技成果不再被纳入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同时,通过探索科技成果披露制度、赋予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等提升科技成果评估的合理性。
2021年,借助秦创原建设的政策红利,赵跃将10余项专利成果作价入股创办公司。“随着学校‘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都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这次的成果转化很迅速。”他介绍,团队已经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了2家公司,并引入第三方投资,成果转化已经驶上快车道。
随着“三项改革”的不断深化,西安理工大学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连年创新高:2022年度横向到款3.03亿元,增长9.6%,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超过60%;转让许可知识产权170件,同比增长56.1%;赋予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和开放许可方式及作价入股等方式,创办、参办30余家科技型企业,争取到第三方投资近1亿元。
■ 路子通起来
在科技成果转化这条道路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教授徐春杰最大的感受是:越来越顺畅了。
早在2000年,西安理工大学就和丹·谢赫特曼开展合作。2018年,依托丹·谢赫特曼团队和徐春杰团队,西安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组建,致力于高强韧镁合金新材料、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等的设计开发。
“这些年,我把科研重心都放在了高强韧镁合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上。因为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贡献,我还通过学校单拨指标评上了教授职称。”徐春杰介绍,“‘三项改革’以后,学校按照相关政策在科研用房、人才配套、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了我们重点支持。”
产业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2021年,徐春杰联合海尔集团成立了海骊准晶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建海骊新材料实验室,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轻量化应用;相关科研成果依托铜川镁高镁诺奖新材料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解决了多种规格系列高强韧镁合金材料批量生产的稳定性问题,产品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过去,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中认可度不高,导致相关科研人员晋升渠道狭窄,影响了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游才印介绍,西安理工大学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一方面设立成果转化型职称序列,突出技术转移转化业绩权重,建立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标准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将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人员纳入学校工程序列参加职称评审,重点评价其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引进聘用一批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将其纳入工程序列职称评审范围,并根据绩效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形成激励机制等。
经验、资金等,亦是决定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落地的重要因素。
由于缺少经验和产业化所需的测试车间、生产车间、资金等,一段时间里,张延超团队的项目迟迟没能产业化。“三项改革”后,西安理工大学修订了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可用于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用于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后,审批简单,方便快捷!”西安理工大学财务处副处长韩俊仕说。
2021年,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依托职业技术经理人为团队提供对接投资机构、初期管理运营、未来行业人才对接等专业化服务,张延超团队产业化所需的资金、运营团队等问题迎刃而解。
“我是‘三项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正是有了‘三项改革’和秦创原相关政策的支持,我们的成果才能顺利走出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中,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师张延超表示。
■ 绳子解开来
对西安理工大学和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张延超团队的项目转化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陕西首批开展“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属高校,西安理工大学将在前期“三项改革”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股权管理新模式。“尽管‘三项改革’明确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可用于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但具体操作中还是面临着诸如资金大规模流出、企业做大做强增资、利润分成等问题,亟须探索一种让参与成果转化的各方都能安心、都能获益的股权管理模式。”邓朝晖表示。
针对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股权管理难等问题,《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提出了依托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技术托管”平台,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依托现有技术转移机构两种方式,破解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和投后管理难题。
“张延超团队这个项目,我们和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起走完了从概念验证、技术评估,到作价入股、成立公司等成果转化的所有环节,为我们探索‘投资+孵化’新型转化模式,试行高校股权‘技术托管’蹚出了新路子。”游才印介绍。
“以西安理工大学为试点,我们将深化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运营权、收益权相分离的高校成果转化股权集中运营管理模式。”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小宁说。
在申烨华看来,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的“双向奔赴”,首先要解决好“最初一公里”的难题。
“这个‘最初一公里’就是科研项目从哪儿来的问题。我们要把高校的研究与企业的需求真正结合起来,让高校的人才团队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团队,让高校的科研真正做到‘四个面向’”申烨华说。
围绕解决“最初一公里”难题,西安理工大学深入推进与重点投资机构、重点企业的合作,正在与陕投集团等重点投资机构、陕汽集团等重点企业围绕科技成果池、概念验证中心、成果孵化池及股权运营池等方面,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创新“学科+产业”转化模式,梳理新材料、数控机床、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的重大需求,匹配学校的优势学科及研究团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