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舒歌群:培养勇攀高峰的技术科学人才

发布日期:2021-09-28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9-27 推荐人:苏晓亚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一流创新人才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理应为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贡献一流创新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两弹一星”重大工程和技术科学人才培养,从“理实交融”的校训到“理工结合”的专业设置,无不体现出老一辈战略科学家们超前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技术科学”思想的提出者、学校创始人之一、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现为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钱学森先生,在实际主持力学系工作的8年里,深入开展了技术科学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

红专并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钱学森先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地位。他认为“一个有为的科学家,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作出有益的贡献”。他曾深刻阐述“红”与“专”的关系,认为“红色专家的捷径绝不是‘先专后红’,而是‘专红并进’”。在科研和教育实践中,他也始终坚定地践行“必须又红又专,把红落实在专上”的理念。

建校60余年来,中国科大始终秉承“红专并进”的校训精神,坚守“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传承和发扬以抗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二次创业精神和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等为核心的红色精神谱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根本任务。新时期,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持续深化与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合作,探索高校与地方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育改革“中国科大模式”;着力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设立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全体校领导参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打造“开学第一课”“毕业生党课”等特色思政课程;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本科生特色课程“科学与社会”研讨课为抓手,建立“一院一课”的全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理实交融,培养“理工结合”创新人才

钱学森先生注重并擅长理论联系实际,在上世纪50年代高校“理工分离”的教育背景下,前瞻性地提出要培养“理工结合”的技术科学家,他认为“对于一个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家来说,他的任务是解决提交给他的问题,以及进行工程科学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大始终坚持“科教结合、理实交融”的优良传统,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特色优势,利用好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创新实践资源。新时期,学校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署,承担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职责使命,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培养“理工结合、理实交融”的技术科学人才。

学校长期构建多层次梯级提升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技能训练、高级专业实验和自主创新实践的递进式培养;鼓励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接触科技前沿,实现本科生百分百进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已与中国科学院12个分院、39个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每年有800多名学生赴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和其他知名科研机构实践学习。

基础宽厚实,发挥“强基固本”支撑引领

钱学森先生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系统论述了基础课程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我们重视基础理论的缘故,是因为科技大学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于新科学、新技术的研究”,“我们在摸索问题时要有依据,好像在大森林里走路要有一个指南针,基础科学中的自然规律正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针”。

中国科大始终高度重视“宽、厚、实”的基础课教学,长期的办学实践证明,无论是研究型、应用型,还是不同专业的各类人才,扎实的基础素养都是其适应社会发展、持续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新时期,学校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努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原创性基础性科技攻关,打牢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的人才根基。

学校在本科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校定通修课程等基础课程不低于总学分的45%,并要求全体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持续强化学生数理基础,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数学、物理的分类教学,实行因材施教、按需培养;开设“计算思维”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工程思维、设计思维和交互思维。

专业精新活,瞄准“未来科技”学科前沿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要立足于“旗杆式”而非“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之道。所谓“旗杆式”,即在加强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把学生直接带到学科的最前沿。钱学森先生在中国科大的教育实践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精、新、活”的专业教育思想,他亲自开设“星际航行概论(火箭技术概论)”课程,并讲授当时世界最前沿的航天专业知识。

中国科大的专业教育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内重大需求,建校时就开设了一大批国内首创的新兴、前沿、交叉专业,如今又获批国内首个“量子信息科学”本科专业,获批建设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新时期,学校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顺应突飞猛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帮助学生洞悉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和引领未来技术变革做好准备。

学校未来技术学院将瞄准量子信息科技、智能技术、智能材料等前沿和关键领域,探索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实质性学科复合交叉规律,形成量子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锻造一支在量子科技前沿交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若干量子信息相关科教资源平台。

全方位育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钱学森先生十分重视全面发展,他指出“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工作都不是单一的,总是综合多方面的,所以如果其知识只限于一个学科,不知其他,那将是书呆子,教育就失败了”,他强调未来“科技帅才”的培养“不仅要有深厚的数理基础和丰富的工程技术知识,而且要懂得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并结合自身经历谈到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

中国科大始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科技英才为目标,持续优化全方位育人体系。新时期,学校面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引导学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成立本科生院,统筹本科教育教学,对全校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实行“书院制”管理,通过课外活动、氛围营造、朋辈互助、自我管理等浸润式教育,打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学生思想阵地和社区家园;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成绩论”,实现一、二课堂的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创新创业、体育健康、文化素养、劳动精神的全面发展;创建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特色人文学科,让人文科学携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培养兼具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和人文关怀的科技领军人才,引导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以开创一流的科学和技术、服务人类美好生活为远大目标。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红色大学,中国科大将紧紧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主动面向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继承和弘扬钱学森教育思想,加快建设发展“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大特色新工科,为培养勇攀科技高峰的技术科学人才贡献科大方案。(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