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院校速递 - 正文

龚放:重视“关键少数” 慎用“稀缺资源”——加快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发布日期:2021-01-11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点击:

无论是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建设,还是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重视“关键少数”的培养与使用。

这里所说的“关键少数”,就是指那些真正称得上“教育家办学”的大学校长和书记。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无论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治理能力,还是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不仅取决于科学而准确的目标定位和顶层设计,而且依赖于大学校长(书记)因校制宜的变革与创造性探索。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顶层设计”如何落地?发挥大学校长(书记)的作用十分关键。因为他们既“顶天”,又“立地”;既识大局,又接地气;因而具备了丰富、完善、细化、落实“顶层设计”的可能性。人们期望他们既敢于担纲、勇于实践,又善于思考,能够使得国家战略构想和顶层设计实现由虚到实、由宏观到具象、由理想到现实的转换。

另一方面,高校院系和教师、学生的基层创新,也需要大学校长(书记)的发现、认可与总结推广,方能持续、推广,开花结果,最后转化为制度安排、政策革新。

基于现代大学治理的复杂性、特殊性和专业性,尽管现在走上高校领导岗位的都是术有专攻、学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但他们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书记)”,也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经历从“称职”到“卓越”,再到“堪称教育家的大学校长(书记)”多个阶段,需要一个学习、转型、历练、提升的过程。我们应为他们的转型和提升创造条件,提供可能,注入动力。

其一,必须要求步入大学领导岗位的学科专家确立“以治校为志业”的决心,即把校长(书记)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一种使命,全身心地扑在治校理政上,而不是三心二意、半心半意,更不是“打酱油”、走过场,这是成为一个卓越大学校长(书记)乃至高等教育家的必要前提。

其二,要求大学校长(书记)必须全职工作,专注于大学治理的学习和创新。一旦走上领导岗位,一般情况下就不再承担科研任务,也不再授课带博士,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全力以赴学习高校领导艺术,专注于大学的治理,应对当前社会期待并规划长远的发展愿景。同时也是为他们“减负”“减压”,避免一心多用,疲于奔命。

大学治理要“去行政化”,大学校长要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实现“教育家办学”等等,已经逐步成为国人的共识,成为付诸实施的国策新政。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实行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创造有利条件·······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2014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要求大学校长、书记“在工作时间不能从事个人学术活动和与学校发展无关的社会活动”,“一般不担任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

其三,大学校长(书记)的选拔、聘任制度也要为培养和造就“教育家型大学校长”做相应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大学治理复杂多变,日趋专业化。即便是出类拔萃的学科专家,要转换角色、胜任大学治理工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现行的“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的规定应适当允许有所突破。

卓越的大学校长(书记),特别是堪称“教育家型大学校长(书记)”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稀缺资源”,理当珍惜、慎用!应综合考虑大学治理的特殊性、专业性,充分发挥资深大学校长这一稀缺资源的特殊效用。据统计,美国哈佛大学建校以来平均每位校长的任期约14年,其中艾略特担任校长40年。耶鲁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达14年,最长任期达29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平均任期达14年,最长任期达31年。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否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呢?

在大学校长(书记)聘任和评价制度变革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用人导向。对那些在大学治理上有心得、有作为、有创新的校长,是不是可以考虑连任三届、四届,以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进而成就一番伟业呢?

我们倡导并加快大学“去行政化”进程,我们希望造就更多的教育家以办好大学,是否应该在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制度与机制的变革方面也进行适当尝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更是研讨中国大学治理新思维、新常态和新趋势不可回避的课题。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疾风知劲草,板荡思良将。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毛泽东主席盼望着更多懂得马克思主义又能带领人民群众奋斗取胜的领袖人物的成长。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在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一百个至二百个乃至更多既懂得国家战略和人民群众需要,又切实掌握现代大学治理之道,即真正懂得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规律的教育家来办大学、治理大学,才能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让共和国真正成为跻身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强国。(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