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转型,是党和国家确定的政策,但高等院校对此敏感者和投身参与者都很少。高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取向对社会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淡漠与缺位,无疑是造成素质教育目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并尽快担当起领军角色的职责,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转型的深刻改革。经过10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的决定》,正式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2004年国务院又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然而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遭遇到种种困难、抵制和反复,效果不显。我们认为原因固然很多,但高校的缺位无疑也是其中之一。高校缺位于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极大,过去常被忽视,应引起所有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国内高等院校热衷于素质教育者寥寥,投身参与者更是寥寥;自觉且全力进行有关研究的,仅限于十数所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部分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其研究目的和对象也仅针对基础教育;勇于投入素质教育实践,大胆改革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学校、院系乃至教师可谓凤毛麟角。高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取向对于社会如何认识和理解教育,历来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高校对素质教育实践及其研究的长期淡漠与缺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学校和公众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对素质教育的操作无所适从。
按理说,作为学校教育高端并具有雄厚科研资源的高等院校,本应一开始就对这场变革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成为我国运用当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深入研究探讨素质教育理论,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实践素质教育的先锋与主力。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更应该自觉建设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本营和人才培养基地,持续不断地提供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与典范,源源不绝地为基础教育输送能够传播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新鲜血液。然而事实上的现状却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改革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无法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也不能胜任近几年开始的新课程的教学,必须立即“回炉”或接受再培训。
诚然,这些年各地高校已陆续出台了许多改革举措,诸如院校合并、扩大招生和自主招生、改革后勤服务和管理、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增加人文或文化素质教育、施行学分制等等。然而不容回避的是,高校业已进行的以上种种改革,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乏积极的效应。
一是有些改革局限于高教本身,未能放眼于整个学校教育甚至大教育,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与基础教育改革并不完全配套。例如,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力度不够,久无实质性突破,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命运。高校扩招固然可以缓解高考“独木桥”一定程度的拥堵,但现在又出现了名牌大学更加严重的拥堵;放宽报考年龄限制和增加高考的次数也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一试定终身”的状况,但“超龄”考生数与春季招考学校数尚远不成比例;高考考试内容和题型重在考察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转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但贯彻之中一些学科还时有反复;而且这一切并没有从根本上颠覆仅以知识考察取人的症结。即如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破冰之举的自主招生,其作用目前也尚十分有限:现在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仅区区20余所,放到全国来看,受惠于此举的学校和学生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目前的自主招生其实仍然围绕着考试分数和学科竞赛打转,很难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初衷。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滞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它使在过分强化功利的社会环境中艰难起步的素质教育得不到充分理解、看不到希望,却让与社会进步和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应试教育不能及时寿终正寝。
二是有的改革并非是实施实质上的和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比如一些高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要么仅仅止于知识层面,尚未深及人文、文化知识如何内化为人之精神的探究与实践,要么仅仅满足于开设以文化或人文素质教育冠名的课程,而没有深入发动各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结果是走入把文化或人文素质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全部,以较低层次文化或人文素质教育代替整个素质教育的误区,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错误释解为只是需要弥补知识的某些缺陷和不足。
三是不少改革目前多囿于管理层面,主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目标来定位,侧重从经济效率角度出发来进行考虑和设计,未能真正用“以人为本”的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来统领,所以当基础教育力图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时,高校却仍然保留着应试教育的巨大生存和发展空间。
环顾除香港之外的国内高等院校,如今基本还是一如既往地忠实推行和维护着实质上唯学业考试分数是取的招生制度、严格规定的专业学科课程,陈旧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看过程只重结果的教学考评、单一的专业成绩评价标准等等。这样的高教模式与实施了素质教育的中学是无法对接的,要么是素质教育搞得好的中学,高考升学率步步下滑,“四面楚歌”,2004年“南京之痛”即是实证,[1]而应试教育抓得紧的中学,高考升学率节节攀升,备受领导和家长青睐,名噪当今的“县一中模式”是又一明证;[2]要么是应试教育打造的“高材生”入大学后缺乏可持续发展内力而艰难困顿,而得益于素质教育培养的有思想、有个性、有特长的中学毕业生在大学不能继续充分发展而苦闷失望。无论哪种结果,显然都不能实现培养大批高级创新人才的最终改革目标,都表明高校的改革已落后于或多或少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已很不适应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的主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者互相连接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这就决定了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只在基础教育阶段单独实行并收其全功。[4]如果说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改革初期不得不首先将其作为突破口推行素质教育,那么作为学校教育高端的高等教育如不及时跟进,素质教育就很难走得稳,行得远。道理很浅显,作为学校教育高端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改革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进程并决定其成败。素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理论准备不足,体制机制不配套等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高校加快改革并取得积极成果。换言之,推动当前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是高等院校应尽快担当起领军角色的职责。择其要者,一是要成为中国先进教育思想的探讨者和引领者,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阶段,积极进行教育科研,研究探讨国内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规律,创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此影响各级政府官员、学校管理人员、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和全社会,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通过各种媒介使公众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病以及对青少年、对国家、对民族的危害,引领社会破除“唯学历”的错误人才观,树立德才兼备的正确人才观,帮助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用人政策,彻底清除应试教育生长的社会土壤。二是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验教训及问题进行跟踪、调研和总结,提供对策以推动教育改革成果的巩固与提高。三是要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践者,率先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自身的人才考评标准和机制,尽快落实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学分制,完善能拓展学生知识范围的选课制,建立鼓励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教学与科研体制,全方位创造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有利于广大教师发展的健康学术环境。四是改革课程、教学及科研的评价体系与体制,并配套完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以广泛动员和鼓励全体高校教师心情愉快地主动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只有加快和深化综合改革,积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校才能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出大批合格的高素质公民,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吴群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刘宝镜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