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一个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比较敏捷的特殊群体,富于青春的活力和发展的潜能。他们既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专业知识的汲取者,也是促进知识传承与更新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后备力量。如何在他们汲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对近年来所进行的研讨式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探索。
一.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根本不同于注入式讲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打破了旧模式下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实行在教师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基础上展开讨论的师生群言堂,重方法传授,重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和论问题,强化了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在实行了研讨式教学改革的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九六级历史基地班和九六级历史教育专业班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调查,基地班20人中,有8人认为,与通常教学相比,研讨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确有很大好处”,占40%,12人认为“确有一定好处”,占60%;教育班63人中,认为“确有很大好处”的36人,占57.14%,认为“确有一定好处”的27人,占42.86%。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肯定研讨式教学对于他们提高能力和素质是必要的、有益的。在基地班的学生中,认为通过研讨式教学改革,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学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分别占70%、85%、90%、80%、70%和45%;历史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上述能力得以提高的分别占41.65%、92.66%、77.78%、92.06%、38.5%、28.57%。
二.为了弄清研讨式教学与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必要对科研能力的内涵加以界定。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影响人的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够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也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得。先天的遗传条件是能力发展的前提,要形成卓越的才能,需要天资聪颖这样的遗传条件。但对能力的发展和形成起重要作用的还是学习和社会实践。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指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现代心理学还将能力区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这样一些解决一般问题都需要的能力是一般能力,而从事某项专门活动如绘画、音乐、写作等的能力则是特殊能力,它需要以一般能力为基础,又需要掌握某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需要掌握某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本专业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至少需要如下10种能力:
(1)检索文献的能力,即要懂得查找与课题有关的资料线索、著作、论文,使用相关的工具书;
(2)收集资料的能力,即按照索引有目的地查找和搜集有关资料,这就要学会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力求详细地占有资料,必要时还须进行实地调查;
(3)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既要能阅读古代文献和历史资料,又要能阅读外文资料。这是在检阅文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4)鉴别资料的能力,即对搜集或调研得来的各种资料进行处理,鉴别其真伪与价值;
(5)归纳综述能力,即要把收集和阅读的文献资料加以疏理和归纳,综述有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情况。这是做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
(6)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能从众多的资料和事实中发现和提出有一定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7)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也就是能够遵循逻辑规则,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在新的联系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新的属性;
(8)创新能力,也就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运用新材料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角度,或提出新看法、新观点、新假设。这就要求运用创造性思维,要创新,要有新意;
(9)文字表述能力,既要将研究的结论用文字有条有理、有论有据的表述出来,以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或予以发表;
(10)口头表达能力,这既是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需要,也是在研究结束或告一段落后作学术报告的需要。
上述10种能力对于全面完成科研任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也都是形成科研能力的必要的成分,可以把它们视为科研能力这个大目的10个细目或子目。勿庸置疑的是,科研能力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富于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既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也不是一下子从整体上可以培养起来的。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更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训练以促进整体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上述10个子目中任何一目的训练成效都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之所以有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研讨式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在强化着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科研式教学的全过程分五步进行,故又称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这五步分别为指导选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总结提高。笔者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95级、96级历史基地班“近代湘籍名人研究”和96级历史教育专业班“中国近代思想史”课程中运用这种方法,使大多数学生的科研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下面让我们逐步加以考察。
“指导选题”是研讨式教学的第一步。在基地班,教师在导论课中先讲清近代湘籍人才群体的形成、影响及其人文精神,指导学生分别选择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刘坤一、黄兴、陈天华、宋教仁、蔡锷作为研讨对象,依这些人物所处的不同时期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在历史教育班,教师在导论课中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脉络,讲解龚自珍及其社会批判思想和魏源“师夷制夷”思想作为教学示范,指导他们分别选择洪仁、郭嵩焘、冯桂芬、容闳、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孙中山、陈天华、邹容、章太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20位著名思想家作为研讨对象,按其所处的不同时期将学生分为五个研讨小组。然后分别告知研讨的要求和方法。由于学生们对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对这一改革普遍表示支持和拥护,立即就有55%的学生表示“很有兴趣,准备认真去做”,45%的学生“感到新奇,准备尝试”,而没有一个人对此无动于衷。学生这种人人兴奋不已、个个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广大学生对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强烈企盼。
第二步是学生按照教师传授的方式进行独立探索。他们要到图书馆去查找有关课题的索引、阅读论文、著作和文献资料,消化吸收、分析综合,经过独立思考,撰写4000字左右的讲稿,要求写出该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和历史地位。对于历史基地班的学生还要加大科研训练的力度,每人必须做“×××研讨资料、著作和论文索引”,写出“×××研究状况”。这一步对于训练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至少可使前述科研能力10个子目中的6个子目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即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文献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正因为如此,历史教育班中有88.89%的学生认为这一步对于提高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历史基地班持这种看法的学生更多,达到100%。他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动腿、动手、动脑、动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据统计,历史教育专业班63份有效调查答卷中,到图书馆参考咨询室查阅过资料索引的有60人,占95.24%,查阅过两次以上的44人,占69.84%;到图书馆过刊室查阅过学术论文的有58人,占92.06%,查阅过两次以上的47人,占74.60%;在撰写讲稿过程中参考过多篇论文的有58人,占92.06%;此外还参考过有关专著与资料的有39人,占61.90%;初稿写完之后,61人进行过修改,占96.83%;21人修改过两遍,25人几易其稿,分别占33.33%和39.69%。历史基地班有效答卷20份,到图书馆查找论文索引的19人,占95%,查过3次以上的有13人,占65%;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论文的19人,占95%,查阅过多次的有15人,占75%;在撰写讲稿过程中参考过多篇论文加有关专著的有17人,占85%;讲稿写成之后,95%作过修改,修改过两次的占40%,几易其稿者达35%。调查问卷向学生了解这一阶段学习的感受时有三个选项:A“兴致勃勃,乐在其中”;B“太辛苦,却又无可奈何”;C“虽然辛苦,却大有收获,还是值得的”。结果教育班63人中选B项的只有3人,占4.76%,选A项的5人,占7.94%,有55人选了C项,占87.3%,AC合计达到95.24%。而在基地班无一人选择B项,选A项1人,占5%,选C项19人,占95%,AC合计达到100%。可见,经过“独立探索”这一步,广大同学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锻炼和提高了科研能力,收获是很大的。
第三步和第四步是将前一阶段学生个人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区别在于前一步是小组交流,后一步是大班交流。考虑到师范院校的特色,这种交流就采取讲课评课的形式。在小组,是每个学生分别走上讲台,全组学生必须参加,听课评课;在大班,是每组推选出来的优秀者依次上台讲课,每人30分钟左右,师生共同听课评课。调查问卷的统计资料表明,96级历史教育专业90.47%的学生对小组讨论“积极参加,从不无故缺席”,92.47%的学生对听同学上台讲课“很感兴趣”或“较感兴趣”;91.48%的学生在全班评课中发了言,发言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占41.27%。而在96级历史基地班,上述比例分别为90%、85%、85%和50%。由于研讨式教学在第三步保证了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上台讲课,在第四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在班上讲课评课的机会,从而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是从事科研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最后,在“总结提高”阶段,教师布置学生根据切身体会每人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并提出四点要求。一是真实,要谈真实感受,实话实说,不要讲假话,不讲违心的话;二是具体,力求将切身感受写得具体一点,避免空发议论;三是力求深刻,要求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四是语言文字尽量生动和优美一些。学生们写文章评论教改,不仅有利于教师取得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而且进一步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当然也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们的评论文章收录在教改成果汇编的“学生教改论坛”中,将成为人们考察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不乏卓越的见解和精彩的论述。
四.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科研的地位,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是研讨式教学的特色所在,也是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原因。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人们是非常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但是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学校领导或教育当局一般都要求教师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潜心学问,多出成果,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教师本身也是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不少人带着教学中的问题搞科研,并以科研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这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教学与科研却仍是两张皮,根本不存在什么“结合”。在大部分“教学”时间内,他们只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谈不上什么科研。他们进行科研训练仅仅是在做毕业论文的不长一段时间。教学和科研实际上是分离的。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研训练,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短时间内很难写出有创见有新意的论文,一些学生由于不知道写作论文从何入手,随便找一两篇文章加以改头换面,甚至照抄一遍了事,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抄袭现象。所以,如何将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教学改革,是转换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根本改变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而代之以教师指导学生在一定专业知识领域内进行探索和交流的研讨式,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或者说从单纯听讲和记笔记的被动角色变成主动的探索者,他们在了解了课程的基本线索和脉络之后,带着自己选择的课题,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地去进行研究,检索文献,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反复推敲,分析综合,形成看法,写成讲稿。再修改充实,讨论交流,经过质疑问难,按照规范誊写清楚,征引资料,注明出处。最后还要撰写文章,评学议教。一切都必须去做,去实践;一切都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一切都必须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一门课程所经历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其间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这个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是结合专业课教学按照做学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初步接受科研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一面是教学,另一面是科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结合,密不可分。这样做的实质是给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思维十分活跃敏捷又企盼发展能力、完善自我的大学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能力、发展自我的空间和机会,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其结果必然是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做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统计显示,经过教改,历史教育专业的63人中有51人对史学研究有了兴趣或开始产生兴趣,占80.95%;所有学生都懂得了或者开始了解了查找论文索引的必要和方法,58人已经懂得或开始懂得研究某个问题应从何处入手,27人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占42.86%。
当然,我们对于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程度也不宜估计过高,估计过高会降低对于自己工作的要求,会陷入某种程度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毕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就达到目的。研讨式教学对大学生所进行的仅仅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尽管如此,研讨式教学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它的价值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认同。